患上淋巴瘤后,医生用他自己身上的造血干细胞彻底治好了他
今年4月份,市中心医院血液内科的医务人员们收到了写了一封感谢信,信是他们的一位患者沈宣正家属送来的。信里,这家人对治好了曾经陷入绝望的癌症患者沈宣正,挽救了他们家庭的医务人员再三感谢。
男子患上淋巴瘤,发现就有鸡蛋大小
2018年11月份,50多岁的台州男子沈宣正无意中发现自己左下颌的位置有一个肿块,上下左右摸了下,发现大小跟鸡蛋差不多。
肿块虽然不痒不痛,没有任何不适的感觉,包括外表上也没有异常,但这么大的肿块,沈宣正还是比较担心。于是,他马上来到台州市中心医院口腔科就诊。
接诊的医院口腔颌面解剖专家罗军副主任医师检查后告诉沈宣正,他患上了淋巴瘤。而且,根据初步检查判断,这个肿块是恶性的,并且可能已经处于中晚期的阶段,必须尽快治疗。“当时人就懵了!”沈宣正说。
外科手术只是第一步
肿块个头这么大了,手术切除自然是第一步。事不宜迟,回过神的沈宣正决定马上接受手术。
罗军第一时间安排沈宣正手术。手术很顺利,肿块被成功切除。
手术病理报告验证了罗军的判断,这是淋巴瘤中最可怕的恶性肿瘤之一——非霍奇金淋巴瘤,并且已经是局部晚期。
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主要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全身各组织器官都会受到影响,还会有发热、盗汗、消瘦、瘙痒等全身症状。淋巴瘤有很多类型,其中沈宣正患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是淋巴瘤中死亡率非常靠前的一种,其治疗难度大,患者生存率一直比较低。
为了安全起见,罗军和他的团队给沈宣正手术的时候还进行了肿块周围的大范围淋巴结清扫,尽可能把肿瘤组织清除掉。
虽然之前就有思想准备,但得知病理结果,沈宣正还是心理压力巨大。“之前其实还有一点点自己不是(恶性肿瘤)的侥幸心理,得到确切消息的时候受到的打击还是很大!”沈宣正说。
不过经过一段时间考虑,沈宣正还是调整好了心态,积极面对病魔。
单纯化疗无效,陷入困境
不过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难度大,周期长,通常情况下,治疗周期是按照年来计算的。手术只是治疗的第一个阶段,接下来还有各种各样的治疗,等待沈宣正的将是漫长而艰难的抗癌之路。
手术后,沈宣正转到了中心医院血液内科,这里的医生将接手他后续的治疗。
中心医院是CSCO(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中国抗淋巴瘤联盟成员单位,作为中国治疗淋巴瘤的权威组织,其成员单位大多是省级医院,少有地市级医院能够加入其中。同时,医院与国内著名医院瑞金医院血液科合作,有着强大的技术支撑,这给了沈宣正不少的信心。
和医生们预料的一样,手术后沈宣正的各项指标有所好转,短期内病情得到一定控制。于是,医院血液内科专家团队抓紧机会,迅速按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国际治疗规范,给沈宣正进行了下一阶段的治疗——化疗。
但令人意外的是化疗疗效并不明显,沈宣正的颈部、腋下、腹股沟等部位的淋巴结肿大速度较快。“(化疗)抑制不住病情的逐步恶化,必须找其他出路!”负责沈宣正治疗方案制定的血液内科专家陈建霖说。
为了争取时间,陈建霖和同事们根据国际规范,迅速给沈宣正进行短期使用的强化治疗方案,才控制住病情恶化的局面。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淋巴瘤的“大杀器”
“常规治疗现在无效,接下来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办法是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与团队充分讨论后,陈建霖对沈宣正提出了下一步治疗方案。
陈建霖介绍,目前淋巴瘤的主要常规治疗是化疗和免疫治疗。大多数淋巴瘤患者,常规治疗都有不错的疗效,但疗效不好的复发难治性患者就是加大化疗剂量,提高到原来剂量的510倍,通过加大剂量打掉常规剂量杀不死的肿瘤细胞。但是化疗剂量加大以后,必然损伤正常造血干细胞,所以为了保证大剂量化疗进行的同时,又避免造血细胞的损伤,需要在大剂量化疗之前,把患者正常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出来,通过特殊方式储存起来,然后在大剂量化疗有效地杀灭肿瘤细胞之后,再把采出来的造血干细胞输回去,重建患者的造血和免疫功能。
在淋巴瘤治疗领域,造血干细胞移植属于国际国内公认的“大杀器”,对淋巴瘤、骨髓瘤、再生性障碍贫血等各类白血病疗效很好,技术非常成熟,但是由于技术难度很高,国内能开展的医院并不多。
进移植仓,接受最重要治疗
走到这个阶段,沈宣正自然不会放弃,很快他就同意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
2019年3月底,医生们对沈宣正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采集出来的造血干细胞被医生们妥善保存。
2019年4月中旬,身体状态恢复到采集前的沈宣正被他送进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仓。接下来,他将在移植仓里生活近一个月,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最重要的环节——大剂量化疗+回输自体造血干细胞。
由于接受大剂量化疗的时候,患者的免疫力会很低,处于普通环境下,很容易出现严重感染,危及患者生命。而移植仓是经过特殊改造的无菌空间,消毒和卫生等级极高,是为白血病患者准备的专用治疗和生活环境,在这里,患者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而且,为尽可能减少感染风险,不但患者不能进出,专职护士将与患者同时进仓,甚至医生进出都受到严格限制。
沈宣正进入移植仓后,医生根据治疗方案立即对沈宣正进行大剂量放疗,同时进行严密的病情监测。果然,这回化疗的效果就非常明显。“指标很快就开始好转!”沈宣正说。
2019年5月份,医生们给沈宣正回输之前采集保存的自体造血干细胞。在医生们的引导下,回输的自体造血干细胞回到了原先的位置,重新开始运转,恢复沈宣正的造血和免疫功能。
出移植仓后,他已经是健康人
经过一段时间的后续治疗与恢复,沈宣正达到了出仓条件,此次的各项数据指标全面恢复。“你现在已经完全康复了!”一直监控沈宣正状况的陈建霖告诉沈宣正,从今往后,他的身份已经从患者变成了健康人。
之后的2年里,沈宣正的生活完全恢复正常,即便偶尔跟人家说起,别人都不相信他曾经是徘徊在死亡边缘的癌症病人。
虽然已经完全康复,但沈宣正还是一直坚持复查,而每次复查结果都令人安心。“我现在就是个正常人,不是病人了!”他笑着说。
今年4月份,为了感谢中心医院医护人员们的帮助,沈宣正一家给他们送上了感谢信。(文化中心叶倦)
血液内科陈建霖
专家简介:陈建霖台州市中心医院血液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院淋巴瘤亚专科负责人。浙江省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分会青年委员、浙江省中医血液病分会青年委员、台州市医学会血液病分会委员、台州市肿瘤放化疗及生物学会委员,台州市21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才,台州市中心医院内科教研室副主任。
擅长:熟悉各类血液疾病诊治,熟练开展血液系统疑难、罕见疾病的诊疗。在北京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和全国淋巴瘤联盟的支持下建立了台州第一个淋巴瘤亚专科门诊。
专家门诊:周五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