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治疗】出圈!抱着吉他在教室唱歌的小姐姐拥有“音乐解药”!用音乐抚慰人心
近日,一则小视频在朋友圈中疯狂传播,在视频中年轻的女老师在讲台上弹着吉他,和同学们唱着歌曲《稻香》,整个教室沉浸在轻快的音乐中。佛山发布、广州日报、佛山电视台等媒体均转发报道。
这位颇受同学们喜欢的老师,还有另一个身份——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的音乐治疗师李珊慧。上述视频就是她在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给大一学生上心理课的片段。
什么是音乐治疗
音乐治疗是一个科学的系统,治疗的过程并不是简单单一无计划的音乐活动,随意无计划的音乐活动不具备任何临床的治疗意义。
在20世纪40年代,音乐治疗刚诞生的时候,临床进行音乐治疗实践的主要是医生和护士,而主要的方法,就是简单的聆听。
20世纪70年代,音乐治疗在心理治疗领域的发展也异常迅速。20世纪80年代,音乐治疗开始在中国发展,特别是近三十年的发展中,经过我国各领域人才的共同努力,已经在临床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逐步地进入与之相关的医疗、卫生、教育、社会工作等各大领域。
音乐治疗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音乐治疗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可以通过一个专门学科来解释,它叫音乐心理学,专门用来研究音乐与人的行为,心理过程的互动关系及其规律。
因此音乐治疗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探索音乐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的规律;二是分析音乐作用于人的心理功能;三是人的心理结构对音乐形成发展的影响。
音乐治疗的适用人群
一般而言,音乐治疗常见的的部分适用人群包括:
①胎教、早教以及产后抑郁;②儿童孤独症以及需要行为认知矫正的青少年;③边缘人群(监狱犯罪人群、毒品成瘾人群等);④智障人群以及精神疾病患者;⑤老年人群(更年期、阿尔兹海默症、脑梗塞或中风以及临终关怀)。
就精神科而言,一般处于疾病稳定期的患者方可进行音乐治疗。
音乐治疗也无固定周期,由于个体差异性,要根据每个患者的情况酌情增加或减少治疗的次数。
音乐治疗具体形式
目前我院临床心理科开展个人音乐治疗和团体音乐治疗,个人治疗是一对一,团体治疗一般是8~10人,每次治疗时长约为1~1.5小时。患者无需任何音乐基础,我们会根据患者的需求和能力,通过音乐聆听、乐器演奏、创作歌曲等方式,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情绪。
作为一门集音乐、医学和心理学为一体的边缘交叉学科,音乐治疗不同于其他治疗方法的是它对音乐的应用。李珊慧说:“我们用音乐去探索一些内在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时会比苍白的语言更有力量。比如在团体音乐治疗中,音乐让整个团体氛围比较安全和舒服,让参与者能更快地去主动表达。”
约在两年前,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开始探索尝试音乐治疗,李珊慧也开启了她在佛山的音乐治疗之路。目前,她的主要工作人群是有情绪障碍、焦虑障碍、睡眠障碍的儿童、青少年或成年人,针对他们的情绪困扰、焦虑症状、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家庭问题等方面进行音乐治疗干预。
音乐治疗适用范围广
与此同时,我院还积极参与推进医院音乐治疗项目的开展,走到政府部门、社区、学校、机构、企业进行音乐治疗体验,促进参与者情绪的管理与表达,改善他们焦虑、不安、抑郁等生活状态。
“与医院里的患者不同,学校、社区等里面是普通的亚健康人群,我们更多是调整他们的情绪状态,缓解心理压力,让大家学会在生活中使用音乐照顾自己。”李珊慧表示,此次佛科院大一学生心理课的尝试,就是考虑到他们刚进入大学校园,状态与高中不一样,她就会尽可能地更轻松地讲课,而不是对着书本去讲。她还计划与同学们共同创作班歌,表达整个班级的期待和未来规划,引导同学们更好地应对生活的挑战。
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音乐治疗特点和优势
音乐治疗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集音乐学、临床心理、康复医学三种学科为一体的交叉学科,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把音乐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重点推出音乐心理团体以及个体的开展。
针对精神分裂症、双向情感障碍、抑郁症、焦虑等不同类型疾病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进行干预并尊重患者的个体差异性,目前医院也正在与神经内科共同探讨对于老年痴呆、偏瘫、帕金森病、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尝试建立一系列音乐心理和行为的干预措施,以帮助患者能够良好的应对疾病所带来的困扰。
来源|部分来源广州日报
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全媒体团队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