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疼痛消失术” | 中医护理适宜技术之腕踝针
点击了解强院“三大战略”
案例分享
护士小媚,自诉常感头顶部、枕部疼痛,偶有头晕不适,门诊诊断为耳石症,上班期间头痛明显,予腕踝针针刺,留针5分钟后,头部沉痛感减轻。
王先生,36岁,自述腰部疼痛,影响日常生活,因左下肢痹痛持续一天入住我院,入院时腰痛及左下肢痹痛,予腕踝针针刺,留针30分钟后,患者表示左下肢痹疼痛明显缓解。
科普课堂
腕踝针,又称腕踝针疗法,是在腕踝部特定针刺点,用毫针行皮下浅刺以治疗疾病的一种特殊针刺疗法。是根据传统针灸理论、经络学说并结合近现代多学科理论发展而来的。
腕踝针是中医的一种特殊针法,基于中医经络学说,有别于传统的针刺手法。传统的针刺手法要求针刺后局部产生“酸麻胀重感”,腕踝针法不要求得气,故施针后局部无任何感觉,其针具非常小,仅为0.25×25mm,比传统常用针灸针细且短,进针时患者常无感觉或仅有轻微针刺感。
中医认为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灵枢·本藏》认为卫气者,所以充皮肤,温腠理,司开阖者也。腕踝针镇痛是通过激发卫气,温暖皮肤腠理,疏通经络,从而产生镇痛效果。卫气先行于四末,正是腕踝针选择施针部位的医理所在。现代医学认为主要有3条通路:①刺激皮下神经末梢,改善局部血液循环;②抑制大脑皮层,提高痛阈,反射性调节相应部位血管、神经和肌肉;③即刻镇痛效应源于神经调节,留针持续效应可能有体液调节参与。
腕踝针是借以由古代九针发展而来的毫针为针具的。现代针具是古代九针的发展,其中毫针是目前临床中应用最广的针具。毫针具有“尖如蚊虻喙”针身细长,易刺入皮下且不易引起痛感等特点。配以手法可起到“通经脉,调气血,和脏腑”等作用。腕踝针针具选为毫针,取其毫针针身细长,不易引起痛感,易于留针的特点,以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以毫针为针具也取其“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的特点,临床中腕踝针留针对于各类痛症具有较好的止痛作用。
腕踝针以人体前后中线为轴,将人体两侧由前向后依次划分为6个纵区,在6个纵区的腕踝部各选1个针刺点。针刺时按病症所在区选取相应区内的针刺点,一般以横膈为界,将身体分为上下两半,上病取上,下病取下。
一般留针30分钟,可视病情需要适当延长时间,不宜超过48小时。
腕踝针可以治疗什么病?
1.某些精神类疾病,如失眠、焦虑、抑郁等;
2.各种痛症,如颈椎、腰椎疼痛,骨折术前术后疼痛,急性扭伤等;
3.内外科、妇科、耳鼻喉科、眼科、皮肤科疾病等
温馨提示:因个人体质不同,效果也不同。具体操作请咨询专业人士。
供稿|骨伤科三区李鹊琴
主编|李连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