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增强!美国著名期刊专访广东医附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吴东博士
近日,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吴东博士应“美国过敏,哮喘和免疫学会”的邀请,对“IL-33的分泌调控机制及其在哮喘领域的影响”做了专访评述,相关摘要以新闻头条的形式刊登在学会官方期刊《JournalofAllergyandClinicalImmunology:过敏与临床免疫学杂志》(最新影响因子14.29)。
“美国过敏,哮喘和免疫学会AAAAI”是美国过敏/免疫学专业领域最大的专业医疗学术组织。其官方杂志《过敏与临床免疫学杂志》在过敏、哮喘和免疫学领域发表高影响力、前沿的基础、临床和转化研究论文。文章涵盖哮喘,食物过敏,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原发性免疫缺陷,职业和环境过敏以及其他过敏和免疫性疾病等主题,并包括临床试验和机制研究,报告新疗法,对潜在机制的见解以及其他发现,这些发现将告知我们对这些疾病的了解,并最终改善患者的诊断和管理。
吴东博士在专访中指出:我们的研究证明,含有蛋白酶的过敏原通过Gadsm依赖的过程在肺中释放2型免疫反应促进因子IL-33,Gadsmd裂解成p40片段不依赖于经典的炎性caspases-1/11,并且独立于细胞死亡发生。这一发现大大增加了我们对调节这一关键细胞因子的释放机制范式的理解。
呼吸道过敏性疾病如哮喘、花粉热(过敏性鼻炎)等是困扰全世界数百万人的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在中高等发达国家中呈上升趋势,发病率成人为人群的1/12,儿童为1/10。当患者暴露于过敏原,比如尘螨、霉菌、细菌、植物花粉和动物皮屑等,这些疾病通常会加剧并恶化,疾病呈现出季节性,显著受外界环境过敏原的影响。过敏原中的蛋白酶成分是重要致病因子。多种过敏原,包括尘螨(HDM),烟曲霉菌真菌(Aspergillusfumigatus)和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licheniformis)中的丝氨酸蛋白酶和半胱氨酸蛋白酶,被报道可高效的在体内外诱导白细胞介素(IL)-33的释放。IL-33是一种组成性表达在肺上皮细胞核中的炎症因子。它可快速响应环境损伤和应激刺激,从细胞核释放到细胞外,作用ILC2细胞和Th2细胞,进而引发过敏性炎症反应。其在诱导哮喘和肺部炎症性疾病中发挥有关键性作用。一般认为,只有当肺上皮细胞损伤后,胞核中的IL-33才能从细胞核释放到细胞外发挥致病作用。有关IL-33在炎症发生过程中被释放的具体机制知之甚少,它是领域内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
该研究揭示了在肺部二型免疫反应过程中,来自过敏原中的蛋白酶诱导肺上皮细胞释放IL-33的分子机制。蛋白酶可以激活上皮细胞中的起始因子2α(eIF2α)的磷酸化和促进应激颗粒(SGs)的组装,进而帮助细胞胞核中的IL-33向细胞质内转运。同时,过敏原蛋白酶可以诱导肺上皮细胞内GasderminD(Gsdmd)在N端发生剪切,形成p40功能片段。p40可以在细胞膜上形成孔道直接促进细胞质中的IL-33释放到细胞外。该项研究填补了IL-33如何从细胞核转运到细胞外的空白,揭示了IL-33在无细胞死亡发生的情况下,如何响应过敏原蛋白酶刺激从而从非上皮细胞核释放到细胞外的关键过程,这一过程受到了应急颗粒组装和Gsdmd活化的双重有序调控。这两种机制共同高效地调控着细胞核内IL-33的分泌,为干预气道有IL-33所驱动的过敏性疾病提出了新的治疗策略。
呼吸与危重医学科
团队介绍
近年来,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在学科带头人吴斌教授和黎东明主任的带领下,学科全体成员努力拼搏,以“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分中心”为平台,初步建立中心品牌效应,在粤西地区逐步形成呼吸疾病区域性临床研究和诊治中心。团队不断发展壮大,取得长足的进步:完成国家“十三五”重大项目子课题2项,目前在研国家级科研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8项,市厅级课题9项,在研药物临床试验项目8项,各类多中心临床研究13项,省市共建、医院临床+重点项目2项,研究经费达1000余万元。2018年至今共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在BMJ,JECCR,NatureImmunology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发明专利2项,参编著作2部。大大地提升了学科影响力,夯实了区域龙头地位。
图文: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审发:吴江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