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养生说 | 大海之南之“霜降”节气
今年10月23日,我们将迎来霜降节气,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一叶知霜降,一雨感深秋”,进入霜降节气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南下越来越频繁,意味着即将进入冬天。谚语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霜降节气最适合来养生。
一、饮食调养
“霜降”之时已经进入深秋,中医认为此季节属于五行中的“金”,对应肺脏。因此,此时饮食养生适合的是“平补”。适宜的食物有梨、苹果、橄榄、白果、洋葱、芥菜等。这些食物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止咳平喘、固肾补肺的功效。此时应少吃寒凉的食物,如海鱼、虾、各种冷饮等,以免伤肺引发疾病。
“霜降”后一般是进补的好时候,谚语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以保暖润燥健脾养胃为主,应该多吃些梨、苹果、白果、洋葱、雪里蕻。少吃冷硬食物,忌强刺激、暴饮暴食,还要注意胃的保暖。“春天吃花,秋天吃果”白薯、山芋、山药、藕、荸荠,都是这个时节适宜吃的食物。此外,还可以多吃些百合、蜂蜜、大枣、芝麻、核桃等食物,也很有保健效果。
二、起居调养
俗语有"霜降不算冷,霜降变了天”。此时节,昼夜温差变化增大,人们要注意添加衣服,特别要注意脚部和胃部保暖,同时要加强体育锻炼,做好御寒准备,预防感冒。保健专家特别提醒,秋天人体皮肤易干燥、脱屑,贴身衣服应定期换洗。手足保养上,要保持双脚干爽。老年人不要穿硬底鞋,鞋要宽松些,袜子要透气护肤。霜降时节,还要养成睡前用热水洗脚的习惯,热水泡脚除了可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外,还能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脚部皮肤和组织营养,并减少下肢酸痛的发生,缓解或消除一天的疲劳。此外还要避免赖床不起,宜早睡早起,养成规律。
三、运动调养
“霜降”前后是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及骨关节疾病复发的高峰期,除遵医嘱按时服药外,首要的是霜降后要减少秋冻,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湿邪、寒邪侵入人体,而腰、背、膝、足的保暖尤为重要。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如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上感等,为预防这些疾病,首先要注意保暖,有哮喘发作史的人尤其要注意增减衣服,外出时可戴口罩,避免寒冷对呼吸道的刺激。其次,还要加强体育锻炼,通过锻炼增加抗病能力,广播操、太极拳、散步、慢跑、登山等都是比较适宜的运动方式。户外锻炼应适时适量并持之以恒,以增强体质;老年人运动,应注意减少膝关节的负重。
四、情志调养
从藏象说来看,肺与秋气相应,肺气虚者对秋天气候的变化特别敏感。秋风冷雨,花木凋零,万物萧条,常会让人在心中起悲秋、凄凉之感,易产生抑郁情绪,所以还应注重精神调摄养生。应有“心无其心,百病不生”的养生素质,养成不以物喜、不为己悲,乐观开朗,宽容豁达,淡泊宁静的性格。收神敛气,保持内心宁静,以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精神的影响。
霜降养生食谱
霜降养生食谱
一、粥类
1、大枣莲子银杏粥
材料:百合30克、大枣6枚、莲子适量、银杏5粒、粳米100克、冰糖适量。
做法:莲子先煮片刻,再放入百合、大枣、银杏、粳米煮沸后,改用小火煮至粥稠时加入冰糖稍炖即可。
功效:养阴润肺,健脾和胃。
2、银耳白果粥
材料:香糯米150克、银耳20克、白果50克、枸杞、精盐少许。
做法:将银耳洗净,用冷水浸泡去根,撕成小朵,白果用热水烫过切成两半。文火熬煮成粥后,再放入银耳和白果,煮开即成。
功效:具有养阴润燥,益肺止咳的功效。适合秋季保健及慢性支气管炎,干咳少痰的人群食用。
3、红枣花生山药粥
材料:红枣10枚,花生45克,山药1段,大米100克。
做法:山药洗净去皮切块,花生、红枣洗净。加水适量,先把山药、花生、红枣煮开,然后把大米放进去,用勺子搅拌一下,防止粘锅。煮10来分钟即可。
功效:红枣具有补气血、健脾胃的作用;花生连红衣一起食用不仅健脾和胃、滋养调气,还可以补血;山药补脾养胃、补中益气。本粥养脾补血,滋养容颜。
二、汤类
1、山药老鸭汤
材料:老鸭1只、山药4小节、生姜1块,小葱3-4根。盐适量、胡椒粉少许、料酒。
做法:
①老鸭洗净沥水备用:生姜分做两份,刀背拍松,小葱洗净挽成两个葱结备用;大锅坐水加热,放入生姜1份、葱结1个,大火煮沸后淋入料酒小勺,下鸭块汆烫至血腥浮沫泛起捞出冲洗干净,沥干水备用。
②将山药洗净刮去外皮,切滚刀块状,清水浸泡备用。将汆水后的鸭块放入汤煲中,一次性加入足量清水,汤煲内投入生姜1份、葱结1个,中大火煮开,将汤滚后泛起的浮沫再次撇清。
③去皮山药控干水分投入汤煲内,再次滚开锅后,转小火煲至山药软糯鸭块肉可用筷头戳透(约2个小时),调入精盐,少许胡椒粉即可熄火。
功效:祛燥、益肺止咳、健脾养胃、降低胆固醇。
2、银耳银杏乌鸡汤
材料:乌鸡半只,银杏20克,大枣4粒,银耳30克,精盐、姜片、香菜末各适量。
做法:乌鸡斩去头、脚,从脊背刮开,去内脏,洗净切块。乌鸡块放入沸水锅中焯水,除去血污,捞出后再冲洗干净,沥净水。银耳用清水浸透,撕成小朵。大枣、银杏分别洗净。汤锅内加适量清水烧开,放入乌鸡、姜片慢火煲2小时,再放入银杏、银耳、大枣煲40分钟,加精盐调味,撒少许香菜末即成。
功效:滋阴养血、润肺养胃、美容养颜。
3、板栗老鸭汤
材料:鸭半只、板栗250克、食盐5克,陈皮10克,水适量。
做法:陈皮洗净、老姜洗净切片,老鸭洗净,斩成大小适中的块,放入沸水中焯烫去除血沫。板栗用刀在表壳划一道口子,放入滚水中浸泡约3分钟,趁热捞出剥去外壳。将老鸭、陈皮、姜片一同放入汤煲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炖煮2个小时。最后放入板栗继续炖煮1个小时,喝时根据口味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板栗有养胃健脾的功效,老鸭性偏凉,有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的功效。板栗与老鸭同纯可以益气补脾、补肾强筋、和胃润肺。
三、炒菜类
1、百合炒马蹄
材料:鲜百合6两(约240克),碎猪肉4两(约160克),马蹄10粒,姜蓉2茶匙。糖、盐各1/2茶匙,生抽1茶匙,水1汤匙,生粉1/2汤匙。上汤2汤匙,蚝油、麻油各1茶匙。
做法:鲜百合切开,洗净沥干,马蹄去皮剁碎。碎猪肉加入腌料,腌15分钟。烧热锅,下油1汤匙,炒熟碎猪肉,放入鲜百合、马蹄及姜蓉,炒匀,最后加调味料,炒至汁干即成。
功效:百合能止咳补肺,马蹄消痰清积食。鲜百合味淡,可加少许姜及肉碎,增加鲜味,不寒又不燥。
2、西芹炒虾仁
材料:西芹、虾仁、腰果、胡萝卜、蒜、葱、姜末、盐、砂糖。
做法:将虾仁洗干净,西芹切丁,胡萝卜切小薄片。锅内放2大匙油,冷油小火放入腰果炸至酥脆捞起放凉。炸腰果时,一定要冷油、小火,一边炸一边要翻动以免烧糊,炸好后要彻底放凉才会酥脆。将油倒出一半,剩下的油烧热放入蒜、葱、姜末爆香,再放胡萝卜及西芹丁,大火翻炒约1分钟。放入虾仁,盐,砂糖大火翻炒约1分钟即可盛出,洒上放凉的腰果即可。
功效:西芹是一种保健蔬菜,有促进食欲、降低血压、健脑、清肠利便、解毒消肿、促进血液循环等功效;虾的营养价值极高,食用后对身体大有好处。
3、山药炒木耳
材料:山药1段,水发木耳5朵,蒜2瓣,盐、鸡精、油少许。
做法:山药去皮、洗净,切片备用水发木耳洗净,摘小朵备用;把蒜剁碎成末,烧开一锅水,然后将山药片放入焯30秒后捞出备用,热锅倒油,放入蒜末爆香后加入焯好的山药片炒半分钟后加入木耳一起炒熟,加盐、鸡精调味即可。
功效:山药一般在霜降前后收获,中医认为,山药一味入三经:即肺、脾、肾经。具有健脾补肺、益胃补肾、固肾益精、聪耳明目、助五脏、强筋骨、长志安神、延年益寿的功效。
专家推荐
专家推荐
林丹
林丹
:主任医师、教授,是海南省名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硕导及中医师承博士研究生导师。
临床擅长于内科、妇科及儿科,尤其致力于研究肝胆、脾胃病的诊治。
出诊时间:周一、周三上午
韩平
韩平
:主任医师,“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海南省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指导专家,海南省高层次人才。现任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支部书记,海南医学院中医学院中医外科教研室主任。
专长:咳嗽/肠胃病、眩晕、更年期综合征/皮肤病(痤疮、黄褐斑、湿疹、皮炎、荨麻疹)、生殖系统、颈椎病、腰腿痛及疑难病。
出诊时间:周一、周四上午;周二下午
谢蓉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海南省高层次人才。长期从事中医内科学临床、教学、科研工作。
专长:肝胆、脾胃、肠道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失眠抑郁、荨麻疹、痤疮、月经病、产后病、老年病及中医内科杂症等。
出诊时间:周二全天、周五上午
廖兴富:全国第六批名老中医继承人,海南中医养生康复学会秘书长,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针灸病区副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针灸推拿临床工作并承担本专科教学工作十九年。发表多篇论文,组织中医针灸课题,发明新型毫针专利,创新推拿方法“寸劲推拿”。创新针灸技术“天人合一针法”。擅长:运用天人合一针法、银质针疗法、筋经疗法、小针刀、推拿、中药,预防和治疗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等疼痛性疾病;中风后遗症、胃肠疾病;小儿常见疾病等。
吴珠
吴珠
: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专业特长:擅长以中医传统方法治疗各类痛症(如颈肩腰腿痛、带状疱疹神经痛、偏头痛)、各类脑病(中风后遗症、失眠、头晕、焦虑症)及针药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亚健康状态调理。
出诊时间:周五下午
中医科简介
中医科成立于1973年,是我院第一批成立的临床科室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集临床、教学、科研、养生保健于一体,综合能力较强的临床科室。中医科是“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国家级中医肝胆病重点学科”及“海南省中医老年病科重点专科”。同时还是海南省中医药学会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委员会、海南省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海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及生殖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现为南方中西医结合老年病防治联盟单位、华南中医妇科联盟单位和岭南生殖医学中西医结合学术联盟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华南区肝病联盟单位。
目前拥有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3个,首届中医药高等教学名师1名,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导师4名,首届海南省名中医1名,海南省第一批名老中医药专家下基层师承项目指导老师9名,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4名,青年岐黄学者1名,全国中医药创新人才1名。海南省领军人才3名,海南省南海名家2名。目前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省厅级课题20余项。
科室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以中医传统理论为基础、以提高医疗质量及临床疗效为核心,在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药、针灸双学科联合优势,采取中药内服外治法并用的基础上,注重中西医结合,采用现代检查手段及方法,为患者解决多种病痛困扰如:肝胆脾胃疾病(如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慢性胃肠炎、消化性溃疡等)、综合内科疾病(如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心脑血管病、肾病等)、妇科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症、更年期综合征、月经失调、不孕症等)、骨科疼痛类疾病(如颈腰椎病、骨性关节炎、韧带损伤等)、皮肤科疾病(如带状疱疹、急慢性荨麻疹、痤疮、黄褐斑、湿疹)等。临床中积极开展各种特色疗法,如特色中药熏洗疗法、特色中药粉剂贴敷疗法、针灸治疗、耳穴贴敷、梅花针、中频脉冲电治疗、三伏贴、火罐、刮痧、蜡疗、空气压力波、雷火灸,以及黎族特色草药熏蒸浴及藤灸等外治法,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多、更优质中医特色医疗服务。
文/中医科谢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