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哭的时候到底要不要立刻抱?会把Ta宠坏吗?
宝宝刚出生,就伴随着一声啼哭
哭,对小宝宝而言是“常态”
这是因为宝宝还无法言语
他们通过“哭”来传递自身的需求!
当父母对孩子的了解逐渐深入之后,就会发现孩子不同的哭声代表着不同的意义:饿了、生气了、难过了、哪里疼了或者困了。但并不是一个哭声就表达一件事情,例如:宝宝肚子饿的同时也想睡觉了,这时宝宝的哭声就会重叠,向你表达诉求,如果没能及时回应宝宝的话,他的哭声可能会变成愤怒甚至是崩溃的大哭。随着宝宝的成长,宝宝的哭声会更加有力,表达的意思会更多更复杂,这就需要我们耐心的解读,和宝宝进行沟通。
在宝宝常常出现哭闹的这几个月里,我们第一时间应该做些什么呢?
FUNACTIVITIES
没错,就是迅速回应他,关注他的需求!
这是解决孩子哭闹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不必担心孩子会被宠坏,这么小的孩子是不会被宠坏的,他们只是希望自己的需求能得到关注以及解决,只要你及时回应他,他的哭闹时间将会大大缩短。
回应的同时,我们首先需要满足他最急切的需求,宝宝是否肚子饿了,是否需要更换尿布湿了,是否热了、冷了,这都靠熟悉的照顾者去了解他的想法并且解决,当你把这些外在的生理需求解决好了,排除之后,除去疾病的因素,那么我们就应该考虑是否存在内在心理因素了。宝宝的心理安全是否没有得到满足,我们可以尝试几个安抚方法,或者寻找照顾者和宝宝之间合适的安抚方法安抚宝宝的情绪,使他心理得到满足,使他感到安全舒适。
处理方法
把宝宝放在摇篮或抱在怀里轻轻摇晃(注意是轻轻,避免用力摇晃,使得宝宝有摇晃综合症)
轻轻抚摸宝宝的头或者是轻扫他的前胸或是轻拍后背
用襁褓包裹宝宝
播放轻音乐或白噪音
用婴儿手推车推着宝宝走走或抱着宝宝走动走动
给他拍嗝,辅助排气或用飞机抱
洗热水澡(注意把控时间和温度)
趣味性的互动,保护幼儿安全成长
KINDERGARTEN
宝宝哭闹是婴幼儿时期很常见的一个生理现象,学会区分宝宝的生理需求的哭闹很重要哦~照顾者不必感到焦虑,宝宝的情感是敏感而细腻的,他能感受到你传递给他的心情以及周围的氛围,所以照顾者的心情是很重要的。
常见的生理哭闹:
1.饥饿
这类哭闹多在吃奶前,宝宝哭声大多拖得很长,脸上显出急躁的样子,头不断地偏向两旁找东西,嘴巴会做吸吮的动作。母乳喂养的宝宝会在妈妈抱起宝宝的时候拱向妈妈的胸口,配方奶喂养的宝宝会在看见奶瓶之后表现为两眼放光,哭声更加急切
2.口渴
宝宝哭声沙哑,口唇看起来比较干燥,还可能会出现嘴唇干裂出血,多发生于夏季炎热出汗过多后、秋季干燥的户外、冬季过多衣服被子的包裹导致出汗后
3.感觉寒冷
宝宝的身体蜷缩,哭的时候喜欢往暖和的地方缩,脖子及后背温度低于我们成人的手掌温度,手臂及小腿冰凉。
4.太热
宝宝脸色潮红,额头或者包被里明显有很多汗,手脚心可能会因为大量出汗而得潮湿湿冷(注意和寒冷的手脚冰凉鉴别,大量出汗导致的手脚凉是湿冷为主,还有些许粘乎,寒冷的手脚冰凉则是摸起来皮肤光滑冰凉)
5.困了
宝宝哭的时候大多不带眼泪,哭声低,手和脚的动作也没有平时多,还会时不时把眼睛闭上,但又因为睡不着而睁开眼睛继续哭闹,看上去疲倦困乏,眼睛红红,有些宝宝会有自己的睡眠信号,如揉眼睛,挠耳朵,抓头等。
6.需要更换尿不湿
宝宝的哭声哭哭停停的,感觉像是哭着玩似的,好像想起什么后又哭一样,可能是因为尿不湿潮湿让宝宝不舒服了。如果宝宝哭之前有过脸部通红,整个人像是呆住了一动不动的样子,多数是解了大便。
7.单纯的想要被安抚
如果宝宝哭声强烈,手脚硬挺着,乱蹬乱踢,可能是要人抱或在发脾气。宝宝看到喜欢的东西或新奇的玩具,听到新奇的声音,会自己停止哭闹。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新生儿病房是南海区中西医结合系统中新近建立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科成立于2021年1月初,科室位于北院区外科楼九楼,设有NICU室、普通病室、蓝光治疗室、隔离室等多个功能单位。每个床位均配有全套高级生命监护系统。
新生儿病房配备新生儿监护仪、暖箱、辐射式抢救台、经皮胆红素测定仪、床旁血气分析仪、蓝光治疗仪、静脉推注泵等基本设备。同时拥有多功能新生儿呼吸机等医疗抢救治疗设备。
新生儿病房在张水堂副院长的带头领导下,目前拥有一支专业素质高、技术水平好的医疗护理队伍。共有专业技术人员14人,其中医师5人,护理人员9人。
1、应用呼吸机治疗各种原因呼吸衰竭及呼吸支持治疗。
2、开展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操作(PICC)及经皮脐静脉置管术(UVC);能进行胃肠道外全静脉营养(TPN)及部分肠道外静脉营养(PPN)等营养支持治疗。
3、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及遗传代谢病检测。
4、开展小儿捏脊、穴位按摩、五行音乐治疗等中医特色治疗。
关爱生命
张水堂
副院长主任医师
出诊时间:周三上午
出诊地点:门诊楼三楼儿科门诊张水堂名医工作室
李龙生副主任医师
出诊时间:周一、周二、周四、周五上午
出诊地点:门诊楼三楼儿科门诊
来源|新生儿科李慧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