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 | 黄大军医生荣获中国结构周左心耳封堵全国病例大赛最佳挑战病例奖
关注心房颤远离脑中风
9月4日-10月15日,经过来自全国各地上百位选手的激烈角逐,初赛专家组评审打分,最终15名选手晋级总决赛,我院黄大军医生也凭借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出色的表现位列其中。
10月15日,来自全国的精英选手们汇聚一堂,分享了各自超高难度的病例。现场顶尖专家精彩点评。在医院的支持及孔令秋教授、李燕伟医生的通力协助下,我院黄大军医生成功拿下中国结构周左心耳封堵LACbes全国病例大赛最佳挑战病例奖。
这是我院首次参加中国结构周系列活动,在国内诸多大型知名心脏中心进行的学术风采展示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体现了我院心血管内科在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的水平。心血管一科自2022年3月29日率先在院内独立完成左心耳封堵手术开始,截止目前已累及独立完成左心耳封堵手术数十例,从最初的技术摸索到现在的成熟开展,离不开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还有科室所有同志的不断努力,目前左心耳封堵术已经成为我科常规开展手术。我们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继续提高服务水平和团队技术,造福更多病患。
房颤介绍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普通人群的发病率为1.6%,而实际潜在人群的发病率更高。房颤发作时,由于心房不规则颤动,导致左心房内血流减慢,血液淤滞于左心房末端的左心耳内形成血栓(房颤90%血栓位于左心耳)。一旦血栓脱落,会随血流流向全身各重要器官血管,可以导致脑部动脉栓塞、肺动脉栓塞、冠状动脉栓塞、肾动脉栓塞、肠系膜动脉栓塞等致残致死性疾病,其中脑血管栓塞(俗称中风),最为常见和严重。一旦发生脑梗死,轻者出现轻度活动或语言障碍,重者产生终生残疾甚至丧命。
那么应该如何预防房颤引起的心源性卒中呢?
在进行节律控制(导管射频消融或者冷冻球囊消融)的同时,传统的方法是采用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但是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存在着指标监测繁琐、不稳定,患者依从性较差,出血风险高,需要频繁到医院验血等问题。新型口服抗凝药虽引起出血的风险低于华法林,但依然存在出血风险;如果发生药物过量引起出血,目前特异性拮抗剂昂贵,且获取存在一定难度;不需要经常验血,但有肝、肾功能不全或肝、肾衰者需要减量或禁用。
对于房颤患者而言,有着极高的卒中风险:停止抗凝非常危险。“安心护脑”可成为房颤患者的“双保险”(恢复窦律+预防卒中);其一次手术、两项治疗,一次血管及房间隔穿刺,更少并发症,缩短手术时间,提高医疗效率,患者更安全,费用更可控。当然,一站式或分站式各有利弊,一站式治疗应充分评估消融及封堵适应症,结合患者经济情况以及自身意愿,可以提供给患者个体化治疗选择。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左心耳封堵技术应运而生。左心耳封堵是微创介入手术,经患者的股静脉将一根导管穿过房间隔,将一个伞型网状封堵器送到左心耳部位,把左心耳口部堵住,术后约45天左心耳封堵器表面即可内皮化,而通过这样一次微创手术,从源头上永久堵住了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部位,达到不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就能预防血栓和脑卒中的目的,同时也避免了长期口服抗凝药的出血风险。
供稿:心内一科
编辑:闫译兮
校对:张慧
审稿:王钧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