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丨气温骤降,如何养生才能做好过冬前的准备?
-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
作为秋季倒数第二个节气,寒露节气即将到来。随着连绵不断的秋雨,时不时刮起的寒风让行人明显感受到了与8月超高温截然相反的阴冷寒湿。在这样的节气里,我们应该怎样养摄自身呢?
01
坚持不懈的保暖
寒露时节,气温变化明显,脚作为“精气之根”,对全身气血和经络运动的影响十分的敏感。体弱、年老、小儿尤其明显。
所以,我们要首先做好足部的保暖,打好基础,才能更好的保存阳气,预防疾病。鞋袜较前需要变厚一些,露脚踝是肯定不建议的,同时自白露就开始的睡前泡脚可以继续加强。如果是阳气不足的人,更可以在泡脚水中加入花椒、艾叶等中药材,来帮助温煦经络,散寒通络。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泡脚只需要微微出汗即可,不然反而会导致阳气的耗散。再者,可以按揉足三里穴、涌泉穴,起到健旺脾胃、补中益气、引火归元、通经活络、疏风化湿的功效。最后,如果恰巧可以晒太阳,不妨晒晒脚和背部,助发阳气,驱寒保暖。
02
温润不凉的润燥
防秋燥是寒露养生的一个重点。但是,很多人只是喝水。
中医门诊可以看到很多病人自诉口干、皮肤干燥,饮水后并没有很好地效果。这是因为单纯的喝水并不能很好的滋阴润燥,我们需要选择温性又滋润的食物才能更恰当合适的润燥。温润的食物有莲藕、枸杞子、山药、杏仁、芝麻、花生等。
在没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限制下,可以选择使用黑枣、枸杞子、莲藕熬水喝,三者搭配,不会过于寒凉,达到滋阴润燥的功效,对脾胃虚寒之人来说,也不会造成太大的脾胃负担。
03
合适自己的运动
阳气的振奋必然伴随着运动。寒露时节,气温明显降低,有晨练习惯的市民可以根据自己身体情况稍晚一些再开始锻炼身体。因为太冷的时候,血管容易受到刺激发生收缩,从而导致其他的问题。
尤其是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本身血管的调节能力较差,如果此时再受到冷空气的过度刺激,可能会导致疾病的诱发,得不偿失。但是,也不能完全不动,因为阳气需要通过活动得到振奋,这样之前将养的阳气才能更好的行使它的职责:温煦全身。
寒露时节,通过以上三种方法可以帮你更好度过深秋,为将至的凛冬做好准备!当然,需要提醒的是,如果真的是阳气不足之症,还是需要来医院中医科就诊,通过治疗手段予以干预。
文字来源
刘梦阅(中医科)
图片来源
千库网
排版
李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