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养生 | 寒露养生切记“五个一”
寒
传统节气
露
《二十四节气之寒露》
红叶深秋凝景象,蝉噤荷残偶见霜。
晨早洦塘腾雾气,袅袅轻盈舞逸上。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之第17个节气,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此时昼夜温差较大,并且秋燥明显。
进入寒露,太阳高度继续降低,气温逐渐下降。寒露与白露节气时相比气温下降了很多,寒生露凝,因而称为“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此时气温较“白露”时更低,露水更多,昼夜带寒意,正如俗语所说,“寒露寒露,遍地冷露”。
✦+
+
寒露三候
一候鸿雁来宾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
三候菊有黄华
元代文人吴澄编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意思是,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菊有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养生重点要记牢
1.起居调养
寒露起居原则是早起早睡,早起能顺应阳气舒张,早睡有利阴精收藏。中医认为,规律的作息习惯有利养阴,因为睡眠不足容易损耗阴血。因此,睡好觉、避免熬夜要常记心头。
常说“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脚”,白露节气一过,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体,寒露节气一过,应注重足部保暖。言“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寒露之后,不仅需要注重足部的保暖,整体的保暖也至关重要,尤其是经期和孕期女性、老年人和关节炎患者、阳虚体质等特殊人群。
2.饮食调养
“金秋之时,燥气当令”,深秋季节寒冷而干燥,应该以保养阴精为主,正如中医四时养生所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因此,饮食上,要适当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秋季神经兴奋,食欲骤增,要防止过量饮食。
3.情志调养
深秋时节,草木槁枯,寒风萧瑟,人的情绪不太稳定,易于烦躁或悲愁伤感。中医认为,易发怒、脾气暴躁、焦虑情绪都会大动肝火,对养阴不利。当出现紧张、激动、抑郁时,应以调达情志、培养乐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为首要。
4.运动调养
运动锻炼一定程度上能赶走秋乏,但如果运动强度太大,反而会加重人体的疲惫感。在寒露时节,由于秋高气爽,应该做一些贴近大自然的舒缓运动,如快步走、爬山等,既能收敛心神,也可达到锻炼的目的。
四个部位不能冻
1.头不能冻
入秋后外出的时候最好戴帽子,洗头时用水要比平时热一点,额头上出汗水时不能见风。这是因为头作为人体“诸阳之会”,是全身阳气最旺盛的部位之一。受寒,体内阳气会散失大部。
2.腹不能冻
腹部有很多重要经脉如脾胃经、肝肾经穿过,任冲督三脉起于腹腔内。此处受凉将引起腹部经脉气血瘀滞不通,对脏器功能都会有影响。而肚脐眼部分又称神阙穴,是人体的长寿大穴,需要保护好。
3.关节不能冻
作为人体重要的负重关节,膝关节最怕冷。在秋冬季节,不仅温度低,还时常伴有寒风,短短几分钟,寒风就会侵袭未受保护的膝关节,使其受寒。尤其是人过中年,产热能力降低,如果不及时穿上秋裤,导致下肢回流血液温度降低,还会影响腿脚甚至全身的营养、生理状态。
4.脚不能冻
脚是人体各个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因此,血液流经的路程也最长,而脚又汇集了全身的诸多经脉,所以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
记住“五个一”
1.一碗羊肉汤
烹制方法:取当归50克、羊肉500克、生姜60克、黄酒50毫升、葱30克、食盐适量。
先将羊肉剔去筋膜,放入开水锅中略烫,除去血水后捞出,切片备用;当归洗净,用清水浸软,切片备用;生姜洗净,切片备用;当归、生姜、葱、羊肉一起放入砂锅中,加入清水、黄酒,旺火烧沸后撇去浮沫,再改用小火炖至羊肉熟烂即可加入食盐等调味品食用。
2.一盆泡脚水
寒气一般都是从脚底侵入。热水泡脚可以起到舒筋活血、缓解疲劳的作用。一般40摄氏度左右的水温即可(不烫手)。
也可加入一些中草药,具有温经作用的有:透骨草、川椒、干姜、桂枝;有活血通脉功效的有:红花、当归、鸡血藤、艾叶。使用时不同功效的中草药可搭配使用,一般来说,每种选用10克即可。有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患者使用前需询问医生。
3.一杯暖身茶
茯苓蜂蜜茶,茯苓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可以提供充足的热量,与蜂蜜一起搭配饮用,可以保证机体得到充足的能量,以抵抗寒冷。
4.一套暖身衣
秋冬保暖有个穿衣口诀:内贴中松外收口——内衣贴身,中层宽松,外套防风。内衣最好柔软贴身,有助于增加保温性。中层的衣服吸湿性要强,不要过紧,保持干燥。外套一定要防风,最好在领口、袖口、腰部、脚踝处有收口的设计,可以防止冷空气趁虚而入。
5、一按暖身穴
我们手上有一个取暖开关——劳宫穴,天冷按摩劳宫穴可以保暖。劳宫穴在我们的手掌心里,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屈指握拳时,中指指尖所点处就是该穴。可以采用按压、揉擦等方法做逆时针的按摩,每次按10分钟左右,每天2-3次。
扫码关注服务号
预约挂号门诊缴费住院服务
供稿:朱春霖(针灸科)
部分内容来源网络
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整理发布编辑:苟妍校稿:王煜灵审稿:张巍
喜欢,就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