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非营业 利民利国 ——记我院名老中医廖宾甫
廖宾甫(1901~1987年),四川省成都市人,是成都市立医院中医内科和针灸科创建者之一,曾任成都市第三、四、五、六届人大代表,成都市第六、七、八届政协委员,四川省针灸学会理事,四川省中医学会理事,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学术委员会顾问,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四川省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作为成都市86位名人之一,廖老先生被载入成都市委编著的《成都市名人篇》。1960年,廖老先生因成绩突出赴北京接受毛主席、刘主席等中央领导接见,并合影留念。
悬壶一生,他以“医非营业,利民利国”八字为从医信条;治病救人,他不论贫富贵贱,一视同仁;疫病当前,他舍身为民,投身霍乱防治战役;中医传承,他奉献毕生经验,整理成册,面对后辈倾囊相授,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他,就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著名中医、八大活宝之一——国医大师廖宾甫。
廖宾甫生于1901年12月30日。青少年时代(1919年)拜其舅名医王镜缘学习中医内科,拜针灸大师叶体仁学习针灸,并得到蜀中名医沈绍九指点,医术日益精进,1922年开始他65年的从医生涯。
以匠心行医
1951年,廖宾甫老先生进入成都市立医院。与张澄庵老先生一起创建了中医内科和针灸科,并任针灸科主任。擅长中医内科、妇科和儿科,对治疗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疾病有独到之处。
廖宾甫历经几十年反复实践,研发了两个经外奇穴,命名“坐骨”,“新里”,临床应用效果甚佳。在行医工作中,廖老先生还取众家之长,结合多年行医经验提出:第一,内服汤药与针灸疗法各有所长,不同的疾病采取不同的治疗,要符合辩证论治的原则。第二,针灸医生,论察疾病结合六经辨证、三焦及卫气营血辩证,经络脏腑辩证。第三,内科医生应通晓经络,这对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少后遗是有益的。
在廖老先生的指导下,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成都市中医药研究所应用针刺曲池、丰隆穴位治疗高血压,临床获得成功(《成都晚报》1983年11月18日第一版报道)。他运用针灸针刺曲池、丰隆穴治疗高血压,经成都市科委、市卫生局召开会议评审,荣获1984年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奖,并于同年在国际针灸针麻大会上进行交流,受到与会者好评。
图说:《成都晚报》1983年11月18日第一版报道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成都市中医药研究所应用针刺曲池、丰隆穴位治疗高血压,临床获得成功。
怀仁心济世
“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从医65载,廖宾甫老先生始终将医德牢记于心,心系百姓。不论贫富贵贱,上班还是休息,只要病人上门,他都会详加诊治。城郊的农民生病,甚者乞丐有疾,这些人无力支付诊疗费,但廖老先生都来者不拒,一视同仁,详细诊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以86岁的高龄活跃在一线查房诊疗。
廖老先生不管对病人还是对同事,总是将他人考虑在前,自己在后;治病救人放在首位,把家事放在后面。1945年,成都地区爆发过一场被市民称之为“虎列拉”(霍乱译名的简称)的瘟疫。廖老先生舍小家,顾大家,义无反顾的和李斯炽、罗春舫、蔡品三等中医生联合组成了壬申防疫队,自发投入到防治霍乱的战役中。连续40多天在瘟疫的最前线,开方配药,亲施针灸,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挽救病人。
无私心传承
廖宾甫常说:“把一生的经验和医术带进棺材,乃千古罪人也”。从19世纪50年代初起,老先生就广收学生。白天坐诊,晚上开班授课。在他几十年的中医教学生涯中,可谓桃李满天下,学生中不乏名医名人。据不完全统计,除去大专院校实习生,廖老先生一生培养了500多名医务工作者,学生遍布四川省内外,多数已成为医疗战线的骨干。其弟子黄修武,1998年被评为四川省首届中医名师,被授予“国际医师”荣誉称号,曾被派往非洲,援非医疗队,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廖老先生还将中医经验形成文字,入选1979-01出版的《老中医经验选编》,针刺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的观察刊登上1984年03期《上海针灸杂志》,为中医的发展和传承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诊候》中提到“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这个距今一千多年的名句所承载的医者境界,在国医大师廖宾甫老先生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他治病不论贫贱,救人不管何时何地,至精至诚,以匠心与大爱佑民康健,怀揣赤子之心,致力于为中医事业发展奉献力量,用行动践行着他“医非营业,利民利国”的信条。
成都市
中西医结合医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