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牵39年!两代医师接力救治,再次挽救他的生命……
今天要讲一个发生在我院
两代神经外科医生与一名患者之间的
真情故事
1983年,32岁的漳浦工人黄先生因持续的头晕、呕吐,辗转奔波于漳州、福州多家医院,被确诊为脑部肿瘤。由于病情复杂、手术风险高,几度求医无门,身体愈发虚弱,家人只能带着一卷席子,让他候诊时躺一躺。
辗转到福州的一家医院时,黄先生在医院门口陷入昏迷。正巧神经外科张俊卿医生出来买早饭,他上前查看,赶紧让家人把患者带进医院诊治,判断黄先生是颅内肿瘤,并发急性颅高压、脑积水,彼时已神志不清,生命垂危,需尽快手术。
当时医疗设备条件简陋,全省尚未引进CT,对于颅脑肿瘤、尤其是黄先生这种后颅窝部位的肿瘤诊治起来很困难。了解到黄先生一家处境艰难,张俊卿医生热心地给予帮助,先为他开展了脑室引流加脑室造影手术,把脑积水引出,明确了肿瘤性质及部位,进而又为他做开颅手术,艰难而仔细地将巨大后颅窝肿瘤切除。手术很成功,黄先生出院前,张俊卿医生还把联系方式留给了小黄,嘱托他定时复查,有不适情况及时联系。
这份温暖的联系便一直延续了下去。几年后,张俊卿医生被引进到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工作,后来又成为医院神经外科的第二任科主任、厦门市首批医学学科带头人,获聘厦大教授。同乡亲朋有颅脑疾病,黄先生总是推荐他们去厦门中山医院找他的救命恩人张医生,5、6个老乡都在中山医院神经外科得到了很好的治疗。为表感谢,老家果子丰收了,他还专程送到厦门来与张主任他们分享。
一晃39年过去,黄先生从当年的小伙子“小黄”变成了“老黄”,如今年逾古稀,生活幸福,儿孙满堂。75岁的张俊卿主任已是德高望重的神外老专家,培育了桃李满园,目前退休返聘。
两三个月前,黄先生突然出现了头疼头晕、走路不稳、说话不清等情况,于是他又拨通了张俊卿主任的电话。张主任听完建议他马上到就近的医院检查。磁共振检查显示,他的颅内肿瘤复发了,肿瘤位于枕后桥小脑角,手术风险高。
没有多犹豫,黄先生来到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找到了张俊卿主任,张主任推荐了自己曾经的带教学生黄延林主任医师为他主刀手术。
一开始,黄先生也担心自己年纪大了,手术风险太高。然而,以他的情况,放弃治疗就等于放弃生命,张俊卿主任鼓励他,现在的医疗技术与当年早已不能同日而语,而中山医院神经外科经过30年的蓬勃发展,已具备挑战高难度手术的条件。他安慰老黄说:“不要害怕,手术完再活二十年!够本!”
黄延林主任是厦大附属中山神经外科第四科主任、现为神经肿瘤亚专科组长,从医三十余年,经验丰富。经过详细询问病史、完善术前检查,他率领神经外科团队在3D神经导航、荧光显微镜、神经电生理多种神经辅助监测手段辅助下,精准、微创地完成这次手术,保护了周边区域的神经和血管。精细手术加上悉心护理,术后的老黄恢复良好,神志清醒、生活可以自理,已于近日出院。
术后第二天,神经外科的病房里,又挣回一条命的黄先生握住前来查房的张俊卿主任(左二)和黄延林主任(左一)的手,久久没有松开……
谈及神经外科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张俊卿主任感叹说:
手术精准度和术后效果大大提高
,手术时间缩短了,患者术后恢复更快更好、并发症也更少了。
今年是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建科30周年。30年来,在戚远光、张俊卿、田新华、黄延林、陈锷5位科主任承前启后的带领下,神经外科学科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坚持老中青传帮带,显微神经外科、神经血管介入、功能神经外科、创伤神经外科、神经重症护理、小儿神经外科等专业领域各亚专科全面发展。
如今,人才梯队合理,科室成员各有专长,彼此团结协作,感情亲如一家,共同打造了生机勃勃、实力雄厚、温暖有爱的“厦大中山神外”品牌。此外,科室配备荧光显微镜、神经内镜、伽马刀、3D神经导航、神经电生理监测,术中超声等先进设备,可以挑战高难度手术,挽救了众多危重患者的生命。
两度冒险救命
两度冒险救命
一生医患情缘
一生医患情缘
通讯员:孙瑾陈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