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日记 | 夜空下最亮的星
“
他们,是扫除病毒的“排雷兵”,奔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奔波在乡镇的田间小道,穿梭在老旧小区的楼层间,用人力去揪出每一个潜伏的可能;他们,是寂静城市里“最亮的星”,见过傍晚6点的夕阳,深夜11点的街头,凌晨4点的朝露,只为和时间赛跑尽快控制住疫情的蔓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核酸采样队员。
自9月8日,本地疫情爆发后,医院先后派出4批次,共计200余人奔赴东兴区、市中区、高新区等各个点位,共同拯救我们生病的城市。今天,让我们翻开他们的战疫日记,感受这段“不平凡”的印记。
”
“天亮就出发。”收到通知之前,其实我早已准备好,行李箱前几天就已装满,现在只需好好睡觉,等待出发就好。可是,看着窗外寂静的夜,辗转反侧,无法入眠。可能是期待,期待快些加入战队,可能是紧张,紧张离新冠那么近,紧张自己做不好,紧张那些未知。
天亮了,我拖着行李出门,拿好证件顺利地离开了小区,也顺利地打到出租前往集合点。出租车上,我想,这一次,做为一名麻醉科年轻住院医生,我将是一名抗疫队员,我将第一次真正近距离面对新冠了。
我们队的第一次任务是9月13日下午3点出发去采集的,所有人整装出发,这一次的手术衣不是通往手术室,而是新型冠状病毒高风险区——乐贤街道前进村。
天气是晴朗的,街道上却那么清冷。无数次的练习穿脱防护服,又多次的观看相关视频,第一次真正穿上自己的战袍,听着自己的呼吸和心跳。作为采样小白,两人一队的小队里,庆幸有刚从成都支援回内却还未回过家的艳姐,有她的照顾,我想第一次的任务会更顺利完成吧。
高风险+城乡结合部+上门采,青铜学者面对王者任务,在社区志愿者的带领下,行走在乡间小道上,核酸采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呼吸急促、心跳加速,适当休息后继续前进。队友突然晕倒了,我手足无措,看着艳姐躺在满是泥土、落叶的地上,在周老师的指导下,我扶着休息后缓解的队友回到集合点,此时,来帮助我们队继续剩余任务的小队已经再出发,而我带着紧张,担忧,疲惫结束了第一天的任务。我想我还有太多地方需要成长。
9月23日,今天已经是出发后的第10天。过去的10天里,在朱老师、周老师以及队友们的指导、帮助和照顾下,紧张与担忧早已消散。我已不再是那个采样小白,核酸采集工作似乎已变得日常,熟练的穿上自己的战袍,又有序地脱下。我们还在坚持着,肩负着医护人员的职责和使命。右手的酸痛早已褪去,盼望着疫情早些结束,早日在蓝天白云下自由呼吸。
麻醉科肖谢华
今年中秋节注定是个不平凡的日子,我的城市突发疫情了。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我放弃与家人的团聚,毫不犹豫地披上战甲,奔赴战疫第一线。身为医务人员,我比任何人都知道这未知的风险,从使命在肩,到选择勇敢前行,因为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打赢这场关乎人民性命的狙击战。
入队后,我和我的同事们被安排到东兴区新观小区进行核酸检测,在那里我与社区志愿者、工作人员、社区领导并肩作战,毫不退缩。我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忍饥挨饿,不惧高温,衣服被汗水打湿、脸上被口罩勒出一道道深痕,冒着可能感染病毒的风险,我们坚守一线,与病毒赛跑;我们万众一心,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阻断疫情的扩散。
我们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他们积极配合我们的工作,他们衷心感谢我们的付出。特别令我感动的是两位小朋友给我送来了慰问品,分别是一幅画、月饼和一朵花,两个小家伙用此来感谢我的工作,他们相信在我们的帮助下,疫情很快就能得到控制。看到这些,我由衷的感到自豪和光荣。
内分泌科刘斌
“叮叮叮……”9月9日凌晨4点半,我在一通急促的电话铃声中惊醒,立即翻身起床整理好行装,于6:30在指定地点与接到通知的100名队员集结。7:00东兴区各社区负责人到达集结点,大家随即放下行囊按照安排奔赴各核酸采集点开始了一天的工作,18:00左右顺利结束任务返回驻地。
我是队里的防疫物资管理员,在保证完成自己工作量的同时,主要负责第二天防疫物资的准备。支援中,最让我感动的事情就是大家抗疫的齐心协力。首先很感谢区里物资对接部门的领导每天不厌其烦地一次次接听我们的电话、记录物资需求。
同时,我也很感谢队里各车长们的全力配合(我们的防疫物资通常是在22:00左右到达驻地,出任务时间通常是第二天5:00),她们无论多累、多晚,在我收到物资清点完成,发出领取物资通知后都会及时到场领取物资并完成分车准备,这让我感受到了我们一院人的凝聚力,我们就像战士一样,闻令而动,齐心协力,与疫情赛跑,只为尽快夺取最终的胜利。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徐红
当凌晨四点过的雨滴划过我们的脸颊,我知道我们今天的任务开始了,这是我和我的战友们出来奋战的的第十个凌晨。伴随着一阵引擎的轰鸣声之后,我们达到了今天的任务地点——天成国际社区,看了一眼省核酸系统屏保上偌大的5:00,我知道我们只有半个小时准备时间了,我和我的战友们开始各司其职。不一会儿,我的面前已是一条长龙,一眼望不到头,我今天的采集样本任务开始了。
不知过了多久,我感觉头沉沉的,眼前泛起了雪花,耳朵也出现了嗡嗡的声音。我努力睁大眼睛,想要看清眼前的悬雍垂。可是,奈何我怎样,眼前还是一片模糊,甚至已经看不见,只觉得自己深陷黑暗当中。这时,大脑一片空白,全身没有力气,顺势向后倒去,隐约听见了什么嘈杂的声音,可是,更大的声音是我自己的耳鸣声,随后便直挺挺地躺在了地上。
战友们发现后,立即上前查看我的状况,有的帮我脱防护服,有的掐我人中及双手虎口,疏散周围人群,我隐约听到社区的志愿者呼叫周围的邻居跑回家接热水,拿葡萄糖,还有的联系120救护车,利用她们仅有的医学常识为我做处理。坐在地上休息了一会儿,我整个人都好多了,只是头还是很痛。我勉强看得清眼前的事物,我看到战友们及社区志愿者忙碌的身影,我的内心不禁有些感动。这时,队长对我说:“你呀,先回去休息吧,躺地上也不是事……”我的心中,一阵感动,多亏了战友们。
全科医疗科柳丽
疫情就那么突然地开始了,从1号患者被确诊,到医院城南院区封控管理,再到夜间的紧急集合,第二天就奔赴抗疫第一线。这一连串的事情,现在回想起来就在倏忽之间。此“疫”何尝不是彼“役”,匆忙中来到一线,面对共同的敌人,大家在混乱中勠力同心,砥砺前行,一点一点地看到了成效。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抗疫夫妻档,这次抗疫我们夫妻俩都参加了。抗疫工作上自然不用多说,默契自然是完美的;与其他的一线人员比起来还是有一些小小的优势的:首先从吃饭到睡觉等等生活习惯不用再去磨合,睡眠好了,作战时的精神状态也会更好;然后就是回到酒店的自由感也充足得多,在家什么样在这儿就什么样,精神容易放松了,无形之中也就减少了这种隔离之下最容易产生的焦虑和抑郁。
有朋友通过微信问我,抗疫这么久了,想家没有?我说,我俩都在这儿,那这儿就是家,我天天都回家的。虽说一波狗粮噎死了关心我的友人,但是疫情之下没点阿Q精神怎么熬下去呢?
我们夫妻俩是万千抗疫夫妻中比较幸福的一对了,在最难熬的日子有彼此相伴守护;但是有的夫妻,一人留守医院,一人外出抗疫,留下老小在家,难道心中没有牵挂?有的夫妻,被一川沱江水分割了思念,难道不希望有鹊桥相会?有的夫妻,即使就隔离在同一住院大楼的楼上楼下,也只能无语凝噎,难道不想挽手花间共朝阳?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舍小家保大家,灾祸连年的日子,总要有人负重前行,地震有武警部队帮我们扛着,火灾有蓝朋友们帮我们扛着,那么疫情就必须由我们无数的大白挺身而出了!
心血管内科毛霞全科医疗科张若禺
编发:宣传科大脸猫
上一篇:微光如炬,可成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