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卒中中心开展蚌埠市首例经桡动脉入路椎动脉狭窄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手术介绍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占缺血性卒中的25%-40%,其中9%-33%的后循环缺血性患者有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或闭塞。采用支架植入术已成为椎动脉狭窄的主要治疗方法。但由于解剖结构等原因,金属裸支架治疗颅外段椎动脉狭窄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高,支架断裂风险也随时间增加,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我国临床数据显示,裸支架应用于椎动脉颅外段,再狭窄发生率高达57.1%;SSYLVIA研究结果显示,症状性颅内动脉及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狭窄≥50%的患者,术后6个月时,椎开口再狭窄发生率高达67%。在这样的背景下,椎动脉药物支架应运而生,与传统金属支架相比,药物洗脱支架通过独特的技术将抑制血管内膜增生的化学药物以涂层的形式附着在金属支架表面,既充分利用了金属支架抗血管回缩能力,又达到了缓慢释放药物长效抑制内膜增生的效果,从而提升了患者血管管腔的长期通畅率,能防止因血管再次狭窄导致的卒中复发,降低患者二次介入治疗的风险。
椎动脉药物洗脱支架技术目前是国内外最先进的技术,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卒中中心叶斌主任2020年获得立项,是我市及周边唯一开展本技术的医院。
经桡动脉入路开展颅内外介入手术治疗,患者术后不必卧床24小时,行动自如,可以大幅降低患者术后各类不适,提高患者满意度舒适度,缩短住院时间,目前是神经介入手术治疗的新途径。
手术病例介绍如下:
患者,女性,76岁,因“头晕1月余”入院。既往史:5年前因心动过缓行起搏器植入术患者于1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晕,主要为头部昏沉感,伴有黑朦及行走不稳,休息后未见明显好转,无视物旋转,伴恶心,无呕吐,不伴肢体无力,麻木,不伴口角歪斜,言语不清。至市内其他医院就诊,行头颈部CTA示:双侧颈内动脉颅内段多发钙化斑块,管腔轻度狭窄,左侧椎动脉管腔多发轻度狭窄,右侧椎动脉起始处局限性重度狭窄,右侧大脑后动脉重度狭窄,左侧大脑后动脉远端中重度狭窄,右侧大脑前动脉A2段中度狭窄。为进一步治疗,9月13日来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脑卒中门诊就诊,收入卒中病区。入院诊断:后循环缺血;脑血管狭窄;具有心脏起搏器。根据患者病史、体征及辅检,手术指征具备,患者此次头晕考虑椎动脉狭窄导致的脑供血不足,手术预案是完善脑血管造影检查,必要时支架植入。
造影提示:
右侧颈总动脉未见异常,右侧颈内动脉C1段轻度狭窄伴斑块形成,最狭窄处狭窄约20%,右侧颈外动脉血流通畅,右侧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前动脉血流通畅;右侧椎动脉V1段开口重度狭窄约90%,远端血流通畅。左侧颈总动脉未见异常,左侧颈内动脉、左侧颈外动脉血流通畅,左侧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前动脉血流通畅;左侧椎动脉V1段开口中度狭窄约40%。基底动脉血流通畅,双侧大脑后动脉血流通畅,双侧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血流通畅。静脉系统显影未见异常。未见动静脉畸形。
造影结果与诊断符合,病情告知家属,家属同意右侧椎动脉支架植入术。鉴于经股动脉手术入路为倒锐角,不利于支架到位及稳定释放,遂采用经右侧桡动脉入路,桡动脉穿刺后置入6F动脉鞘,将6F导引导管在0.035in泥鳅导丝指引下头端置于右侧锁骨下动脉、椎动脉开口前,距离椎动脉开口处约2cm,退出泥鳅导丝,置入0.014in微导丝及微导管在路图指引下谨慎顺利通过右侧椎动脉狭窄段,导丝、导管头端置于右侧椎动脉V2段远端,复查造影显示导丝、导管在真腔,采用导丝交换技术退出微导管,沿微导丝置入4.0*16mm椎动脉雷帕霉素靶向洗脱支架至右侧椎动脉狭窄部位,准确定位后,利用12atm压力顺利释放,复查造影显示:支架完全展开,贴壁良好,完全覆盖狭窄部位,血流明显改善,未见明显残余狭窄,未见明显造影剂外渗及动脉栓塞。患者无特殊不适,手术顺利完成。患者术后头晕症状明显改善,无不适症状。术后第二天,患者出院,给予出院指导,指导服药,适当运动,定期复查。
温馨提示:
蚌埠三院高级卒中中心是国家级高级卒中中心、是蚌埠及滁州地区卒中地图管理单位,致力于打造皖北神经介入医疗中心。本中心一直以最优质、最先进的诊疗和神经介入手术技术服务于人民群众,中心收治各类疑难、危重、急慢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为广大病患解除病痛。
蚌埠三院卒中绿色通道电话:15395267008.
来源部门:卒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