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遇车祸颈胸椎完全骨折脱位 医院巧借3D技术成功施救
近日,一位30多岁的患者心脏移植术后身体虚弱,情绪也不稳定,拒绝吃饭。该科监护室的护士轻声细语,嘘寒问暖,用自己真心、耐心感染着患者,在护士的鼓励下,患者终于肯进食了,病情也慢慢好转。
在桂林桂林181医院心脏科,其他住院的患者同样享受着护士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在病房走一趟,总会听到患者及家属发自心底的赞誉。“这家医院的护理服务非常到位。”“护士都很热情,也非常有耐心。”“护士的责任心非常强,不仅细心呵护我们身体,也很照顾我们的感受”……患者们纷纷用简单朴实的语言为该院护理服务点赞。
这个护理团队不仅有温度,更有技术。
心脏科拥有的独立重症监护病房,配备有专职ICU护士,这也要求她们有更加专业全面的重症监护经验。因此在这监护室里,专业技术成为最重要的考核指标。
“看到一个个危重患者因为我和我的护理姐妹们的坚持而获得新生,我们由衷地高兴,再苦再累也值得。”回忆起那些为挽救病近日,桂林181医院脊柱关节骨病科利用3D打印技术为一名遭遇车祸导致颈胸椎完全骨折脱位的患者成功实施手术。目前,患者恢复情况良好,且相关症状明显改善,四肢感觉肌力基本恢复正常水平。记者从医院获悉,这是该院又一例通过3D打印技术辅助治疗复杂、困难、高风险疾病手术成功的案例。
多次治疗效果不佳患者恢复困难重重
患者唐先生不幸遭遇车祸,致全身多处损伤,由当地医院转入我院脊柱关节骨病科治疗。
经完善检查,CT显示:颈胸椎骨折、重度脱位且脊髓损伤。但令主管医生万健意外的是唐先生四肢感觉活动并未受到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受这么重的伤,肢体感觉活动基本上会受影响,甚至完全瘫痪,像他这个情况,临床非常少见!”唐先生的病情,也让脊柱关节骨病科团队遇到了挑战和感到了压力。
“患者进来的时候,四肢都可以活动,要是手术后,肢体反而不能动了,对我们及患者和家属来说,是难以接受的结果!而这种情况术后出现的几率还不低,所以很多医院不愿承担这种风险”。为此,脊柱关节骨病科主任龚旭多次组织科室会诊,讨论病情,研究治疗方案。龚主任综合大家的治疗意见,权衡利弊后,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决定先进行颅骨牵引复位。但在严密监控下牵引重量达到25.5KG后,复位情况仍不理想,而且患者也感觉难以忍受牵引重量,并且出现上肢发麻症状。也就宣告牵引复位失败。
“我们发现这些椎体及附件骨折突起的骨块卡住了复位。”随后,龚旭主任带领团队为患者行前后路颈7/胸1切开复位术,利用超声骨刀将颈部后路卡压、绞锁部分一点点“磨掉”,但仍然不能复位,颈部前路仍卡压紧密,骨剥撬拨纹丝不动。手术团队考虑进行强行复位可能加重脊髓神经损伤,遂决定暂停手术将患者送回病房进行颅骨牵引复位。
多次治疗后效果不佳,龚旭决定带领团队“另辟蹊径”。
柳暗花明又一村巧借3D打印技术破除难题
一下手术,龚主任便与团队讨论病情,决定采用利用3D打印技术建立脱位椎体模型,再结合复查的CT,发现椎体在复位过程中,骨折残端又再次发生绞锁、卡压,这种情况非常少见,同时还发现椎管内有游离骨碎块压迫、切割脊髓,非常容易导致神经症状加重。真的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D打印技术为现代医学技术带来进步!”龚主任说。了解到病情后,予患者牵引重量15.5KG后颈椎脱位基本复位,但部分骨碎块仍在椎管内,威胁着脊髓神经。
待患者病情稳定后,龚主任与手术团队再次为患者行行前后路颈7/胸1脱位切开复位。术中,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前后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术,一气呵成,同时借助3D打印模型引导靶向解除卡压及清除椎管内压迫脊髓神经骨块,手术顺利完成。术后3天患者下地顺利行走、四肢功能恢复正常,患者及家属非常满意,龚主任与手术团队也舒了一口气。
3D打印技术可实现“精准治疗”
3D打印技术大家不算陌生,但利用该技术进行手术相信都很好奇,在脊柱手术中也见得比较少。
据医生介绍,医生通过CT检查后发现,唐先生颈部多处受到较为严重的伤害,其中问题最为严重的是颈胸椎重度骨折脱位、而神经损伤不重。通常情况下,我们通过X线及CT扫描,评估其骨折脱位情况。然后通过医生的想象力将平面化的图像在脑海中进行立体构建,再进行手术。但是想象难免有误差,加上唐先生的病情比较复杂,在手术过程中,难以精准定位,随时可能伤及周围重要神经血管,风险较高。3D打印技术可以通过术前对骨折部位的影像扫描,在计算机中重建骨折骨骼,然后将骨折的骨骼模型打印出来,从而进行模拟手术,选择最佳手术方案。而且,医生还可以通过通过模型确定手术器械的操作的点以及角度,再通过3D打印制作一个个体化、精准化的引导模具,该模具可以引导手术器械以事先确定的点及角度进行手术,避免周围重要血管、神经的损伤。术后拍片显示唐先生的术后颈胸椎复位固定良好,相关症状明显改善。
龚主任表示,3D打印手术使手术更具“精准性”和“前瞻性”,作为传统医学检查的有利补充,有效提高了诊疗能力,也满足了患者对人性化医疗的追求。
“监护病房的护理人员要经过层层挑选,首先要有三年以上心脏领域的护理经验,同时也要科主任亲自审核。”周护士长表示,因为心血管疾病变化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监护室护士也要像医生一样,对仪器的使用、维护和病患的病情观察、参数变化了如指掌,才能更好的帮助病人进行恢复。
内外科融合再创心脏疾病诊疗“心”未来
如何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攀登?这可能是桂林桂林181医院心脏科面临的主要问题。而如今,随着心脏内外科的整合,更多的可能性展现在了心脏科的眼前,也给了未来桂林乃至全国患者在心脏疾病诊疗上更明亮的明天。
众所周知,随着国内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也呈现井喷趋势,而在目前对于心脏病的治疗手段里,心脏内外科真正意义上的融合才是最佳的方案,要做到内科治疗外科化,外科治疗微创化,而如今桂林桂林181医院通过整合心脏内外科,就让未来心脏内外科的“杂交”治疗成为了可能。
“这样的结合在很多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上都有好处,比如说在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房颤治疗上,现在内科的主要治疗手段就是药物抗凝治疗,但是因为个体差异化太大,用药无法普及,而通过导管射频消融,成功率也比较低,费用也比较昂贵。如果外科医生通过微创的方法进行心房的透壁性射频消融治疗和结扎左心耳,必要时再通过导管介入消融补充,不光费用大大降低,成功率也大幅提升,这样的内外科杂交治疗,实现的是技术突破,患者受益也是最大的。”潘禹辰说。
据了解,181心脏科融合以来,类似的内外科结合诊治的病例已经开展了十多起,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当前的融合也就给了未来更多的可能性,能够达到1+1大于2的效果,比如融合了心血管介入诊疗、心脏外科手术和影像技术等不同的治疗方法的杂交手术,相比起单纯的内科治疗和外科手术,具有更大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今后医院也会往这个方向不断去探索。同时,还包括像‘人工心脏’、杂交瓣膜置换TAVI手术、机器人手术,这些都不是遥远的东西。”潘禹辰说,“总之,就是能够给患者更好的诊疗效果和方案,是桂林桂林181医院心脏科永远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