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配合化疗:减毒增效
【临床案例】
陈女士,46岁。2022年7月18日就诊。
患者2022年3月4日在某医院行左乳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提示:左乳浸润性导管癌pT2N0M0II期,免疫组化:ER(-),PR(-),Her-2(-),Ki-67(80%)。术后行EC-T方案化疗。就诊时为结束第5程化疗后18天。
症见: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频发咳嗽,咯少量白粘痰,胃纳差,睡眠差,二便尚调。舌暗淡有瘀斑,苔少,脉细无力。
治疗经过:中医四诊合参,辨证为气虚痰瘀证。予补中益气汤合二陈汤加减煎服。
疗效:一周后患者完成第6程化疗复诊,上述症状明显减轻。继续调整药方,患者于9月3日顺利完成后续化疗疗程,身体状况较服用中药前好了很多。初诊时年迈的母亲从老家来城里照顾她,陪她看病,复诊时老人家已回农村老家,患者可以自己前来就诊了。
【疑问】
化疗期间能服用中药吗?
一、专家解析:以下内容总结自《中国中医药报》文章:《抗癌,中医药与化疗如何打好“配合战”》。
在抗癌这场持久战中,化疗药就像是攻城拔寨的钢铁战士,想要摧毁肿瘤这座“城池”,就难以避免会殃及“池鱼”(即正常细胞或组织),导致机体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毒副作用)。
中医在这个阶段,要坚定扶正为主、祛邪为辅的治疗理念。既要通过扶正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帮助机体尽快恢复;又要适当祛邪,以祛除化疗药这味“有毒药物”带来的毒性反应,做到扶正祛邪、刚柔并济,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骨髓抑制是化疗药物常见的毒副反应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影响治疗疗程。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粒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的下降,其中医病机不尽相同,治疗方法亦有区别。如白细胞多属气,血红蛋白多属血,血小板则多与肾、骨髓相关。针对不同的骨髓抑制类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法则,中药配合中医适宜技术如艾灸、刮痧、拔罐等,往往能够很好的起到减毒效果。
常见误区
误区1:化疗期间不宜吃中药
很多医生不建议患者化疗期间服用中药,是有原因的。不乏化疗期间服用抗肿瘤中草药(所谓的民间验方)加重肝肾功能损害的例子。这就好像在机关枪扫射(化疗药)的同时,再扔几颗手榴弹(抗肿瘤中草药),岂不是火上浇油?
中医肿瘤专科的医生,通常会在患者化疗期间配合扶正祛邪中药,目的是为了提高机体免疫力、减轻化疗副作用、促进机体恢复以最佳状态面对下一程化疗,起到减毒增效的效果。
误区2:化疗后很辛苦,休养几天再找中医
有些患者总是在化疗后几天非常辛苦,甚至卧床不起,稍微好转后才来找中医治疗。其实是个错误的方式。
中医配合化疗,强调的是能够起到“治未病”的效果。在化疗前就开始吃中药(扶正、增强免疫力),化疗期间根据可能出现或之前出现过的毒副反应进行预防(未病先防),化疗后继续防治毒副反应……如此周而复始,到第二、第三周期化疗以后,基本已经能够把常见不良反应控制在轻度或基本没有反应了。正如上述病例,后续化疗如期完成,患者状态却越来越好。这点类似于西医预防重度骨髓抑制,当患者第一次化疗后出现重度骨髓抑制如粒细胞缺乏,在第二次化疗后,医生大多会建议注射长效升白针,目的就是为了预防再次出现重度骨髓抑制。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汤钊猷所述:扶正中药复方的机制核心在于“改造”:改造癌细胞、改造微环境、改造机体。刚柔相济是化疗和中药配合显效的关键,也是抗癌王道。
【总结】
化疗药是抗肿瘤的主要药物,但同时也是“毒药”,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不同的化疗方案产生的毒副作用不同,中医配合治疗的方案也不同。
化疗期间服用扶正祛邪中药,能起到很好的减毒增效的作用。
艾灸、温通拔罐、刮痧等中医特色治疗配合中药能明显改善化疗的毒副作用。
建议化疗全程配合中医中药治疗。
内三科
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内三科(中医肿瘤科)是梅州市中医肿瘤重点专科,“南方中医肿瘤联盟”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梅州工作站,“林丽珠广东省名中医工作室”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分工作站,“广东省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创建单位。专科特色包括:“中西合璧,无痛身心”的癌痛规范化治疗;“以人为本,扶正抑瘤”的带瘤生存理念;“专业素养,优质人文”的优质护理服务。
科室设立中医肿瘤综合门诊、中医肿瘤护理门诊、住院部,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在促进肿瘤治疗后康复、配合放化疗减毒增效、减轻症状、改善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有很好的疗效;同时开展了常见肿瘤的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体外高频热疗、毫米波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在延长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生存期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科室电话:0753-2351156
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
微信号:mzzyy120
官方网站:http://www.mzszyyy2.com
医院地址:广东省梅州市梅松路35号
急救电话:0753-2350120
上一篇:“慢阻肺”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