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科主任王梅云荣获“中国侨界贡献奖”一等奖
9月21日召开的中国侨联第九届新侨创新创业成果交流活动中,颁发了第九届“中国侨界贡献奖”。河南省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主任、郑州大学医学技术学院学术副院长王梅云获得第九届“中国侨界贡献奖”一等奖,为本届河南省唯一一个一等奖。
“中国侨界贡献奖”作为中国侨联“新侨创新创业成果交流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中国侨联于2003年设立,每两年评选一次。该奖项重在表彰侨界人才在科研攻关和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就,其专业领域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医学、教育、经济等30多个门类。在当天的河南分会场上,为获奖者进行了颁奖。
王梅云表示,能获得这一奖项,非常荣幸,这代表着政府、侨联对海内外人才的重视,对自己这些年科研和临床工作的认可和鼓励。“这是崇高的荣誉,更是莫大的激励,时刻提醒自己要肩负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继续前行。”王梅云表示,未来会更有信心、更有动力把事情做好,也希望与更多优秀人才一起,更好地支持中国科技发展。
王梅云是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访问教授,从事医学影像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30年。2008年底,作为海外高端医学引进人才,王梅云从美国回到家乡河南,开始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影像科工作。
回国后,王梅云带领团队长期致力于重大疾病医学影像诊疗与研究工作,针对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过程中的重大临床难题,率先开发个体化脑功能成像等高级磁共振成像技术,为帕金森病、脑卒中等重大神经疾病的精准诊疗提供新技术,推动我国神经影像学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先后当选为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Fellow、国际医学磁共振学会Fellow、国际神经血管疾病学会主席等。
她牵头影像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组成多学科治疗团队,在国内首个开展帕金森病震颤的磁共振引导下聚焦超声(也称“磁波刀”)治疗,标志着我国帕金森病无创治疗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为广大帕金森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王梅云简介
王梅云,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访问教授,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郑州大学医学技术学院学术副院长,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研究所所长、医学影像科主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河南省医学影像中心主任、党支部书记,河南省神经疾病影像诊断与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河南省功能与分子成像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河南省医学影像诊断与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国际及国内任职:中国放射学界首位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AIMBE)Fellow、国际医学磁共振学会(ISMRM)Fellow及理事会理事、国际磁共振学会认证培训师,国际神经血管疾病学会(ISNVD)主席,国际医学磁共振学会精神成像学组2021-2022主席、国际华人医学磁共振学会(OCSMRM)2020-2021主席,同时担任中华放射学会常务委员、国际交流工作组组长、神经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委员、河南省放射学会侯任主任委员、河南省数字图形图像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等。首批入选爱思唯尔国际影像数据库中国知名放射学专家、美国放射学院中国放射讲师。
主要成果:在国际顶级SCI期刊JAMA(IF:157.335,单篇SCI被引已达5252次,且为JAMA近三年文章被引次数排名前10名)、NatureMedicine、NatureCommunications、放射学TOP1期刊Radiology等杂志发表论文近300篇,被引用12000余次,3篇论文入选全球TOP1%ESI高被引论文。主编及参编著作10余部,其中主编英文著作1部,并被全球知名出版商Elsevier选中出版在全球发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省部级项目等16项。以第一完成人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参与2项,获国际华人医学磁共振学会“突出贡献奖”、中华放射学会金奖等多个奖项。受邀在国际一流会议和国外知名大学包括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做特邀英文讲座50多次。获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原千人计划、河南省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
专业方向:功能与分子成像新技术的研发应用、神经和精神疾病的个体化功能成像与神经调控治疗。(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