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保驾护航!我院成功救治先天性胃壁缺损新生儿
近日,我院小儿外科、新生儿科、超声科、麻醉科及手术室等众多科室协同合作,“接力”为刚出生3天的宝宝,成功完成了先天性胃壁缺损致严重腹腔感染手术。日前,宝宝在新生儿科团队精心护理和治疗下,已顺利出院。
宝宝出院咯
陈女士于外院顺产一男婴因“早产32周+4,低体重(1.87kg)”入住该院新生儿科,喂养过程中出现腹胀,腹部平片提示“气腹”,考虑消化道穿孔,电话联系我院小儿外科,由120转送。新生儿组组长孙为增副主任医师查看患儿后,考虑病情危重立即联系麻醉科和手术室开通了手术绿色通道,在准备手术的同时,超声科覃伶伶主任医师通过床旁彩超迅速找到消化道穿孔的部位:胃底部胃壁缺损,同时充分评估腹腔肠管情况,为主刀孙为增选择手术切口(左肋缘下)的选择奠定了基础,节省了手术时间。
(声诺维显像)
覃伶伶主任床旁彩超诊断
手术中发现胃底部胃大弯处胃壁缺损伴穿孔,范围为5cm*3cm,腹腔内满布脓苔,肠管炎性水肿(感染严重)......,在纪怀珠副主任医师麻醉团队平稳麻醉及手术室的配合下,迅速完成了胃壁修补术,最终经过卢维城主任医师带组的新生儿科医护团队的精心治疗和护理、超声的密切监测,患儿平稳的度过危险期,逐渐恢复喂养,痊愈出院了。
宝宝术中显露穿孔部位
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是一种少见的新生儿疾病,也是新生儿自发性胃破裂的主要原因,而新生儿胃破裂往往预后不良,常在生后1周内骤然起病,病死率高,文献报道总体病死率达到38%~64%,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才能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
胃壁肌层图
孙为增副主任医师表示,此次患儿的成功救治,离不开相关科室的支持和帮助,是多学科通力合作的结果。彩超是新生儿腹部疾病最常规的检查和监测手段,我院超声科有高水平的小儿超声专家,90%以上的小儿腹部疾病在术前就能通过彩超检查明确诊断。覃伶伶主任医师带领的小儿超声团队长期驻守在新生儿科,其精准的诊断是临床医师不可或缺的“第三只眼睛”。
覃伶伶主任团队在新生儿的日常工作
我院有专业的小儿麻醉医师队伍,配备有小儿麻醉机和一系列监护设备,每年近百台新生儿手术,使新生儿麻醉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操作规范,术中平稳过度,是外科医生坚强的后盾。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对于危重病患儿来说,它是生命的保障,同时也解决了新生儿外科医生的后顾之忧,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近些年来,通过我院多学科合作,成功救治外院转诊的危急重症患儿案例比比皆是。
出生缺陷中的先天性结构畸形是新生儿外科疾病中最主要的部分,我院是先天性结构畸形救助项目的定点医疗单位,救治一位出生缺陷的新生婴儿也就是挽救了一个家庭,给一个绝望的家庭带去了希望。我院新生儿外科组常规开展诊治的病种包括:先天性食道闭锁、肠闭锁、肛门闭锁、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肥厚性幽门狭窄、环状胰腺、胆道闭锁、胆汁粘稠综合征、肠旋转不良、腹裂、脐膨出、膈疝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随着我院小儿外科技术、新生儿诊疗、超声诊断及新生儿麻醉水平等的不断提高,相信越来越多的先天性结构畸形患儿能在我院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专家介绍
孙为增
副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
海南省医学会小儿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海南省医学会腹腔镜内镜学组委员,现为小儿外科新生儿外科专业组组长。
专业特长:小儿普外及新生儿外科疾病。尤其擅长微创治疗先天性巨结肠、胆总管囊肿以及新生儿外科疾病的微创手术治疗。
出诊时间:周四上午
卢维城
主任医师
医学硕士
毕业于温州医学院。曾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进修学习。系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新生儿专业委员,海南省围产医学会委员。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省卫健委课题1项,发表论文十余篇。熟悉儿科常见病的诊诊治,擅长新生儿疾病救治。
出诊时间:周二上午、周四上午
覃伶伶
主任医师
医学硕士
超声科副主任,腹部组及儿科组组长。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青委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腹部脏器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儿科超声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儿科超声专业委员会委员,海南省医学会超声专业委员会委员,海南省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常委,海南省超声质控中心委员。
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SCI4篇,承担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卫生厅基金项目1项。主要从事腹部、小儿及妇科超声诊断及疑难病例会诊工作。
出诊时间:周三上午、周六上午
来源/小儿外科
编辑/潘丽云
审核/冯琼
责编/吴斌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