痒痒痒!蚊虫叮咬要当心,皮肤科专家带你认识虫咬皮炎
宝妈:医生,这是什么问题?
医生:虫咬皮炎。
宝妈继续灵魂发问:怎么会是虫咬的呢?!家里每天打扫的很干净,不可能是咬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样的诊间对话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今天我们就来唠唠虫咬的那些烦心事
动物界侵犯人体引起皮肤损害的门类较多,其中以昆虫及寄生虫最为常见。明确致病昆虫时通常诊断为独立的皮肤病如疥疮、松毛虫皮炎、隐翅虫皮炎等,若致病昆虫种类不确定,则统称为虫咬皮炎。
疥疮
由疥螨寄生于皮肤所致的传染性皮肤病。本病为接触传染,集体宿舍或家庭内易发生流行,同睡床铺、共用衣物甚至握手等行为均可传染。患儿常有严重瘙痒且在夜间加剧。症状通常在初次侵染3-6周后发生。典型的皮肤表现是时常抓破的多发性红色小丘疹,也可能存在小风团、小水疱、脓疱,偶尔也可见大疱。
皮损通常分布在指侧和指缝;腕部屈侧;肘部伸侧;前后腋襞;乳晕周围皮肤(尤其是女性);脐周皮肤;腰部;男性生殖器(阴囊、包皮、龟头);膝部伸侧;臀下半部和大腿内侧。儿童皮损的炎症通常重于成人,且常有水疱或大疱。值得注意的是该病在基层医院时有误诊,出诊时经常遇到数月甚至半年得不到确诊的情况。
松毛虫皮炎
毛虫的毒毛或毒刺进皮肤后,其毒液引起的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常见致病毛虫有桑毛虫、松毛虫和刺毛虫,毒毛极易脱落,随风飘到人身上或晾晒的衣物上,沾到皮肤后,由毒液的原发刺激作用导致发病。
好发于夏秋季,干燥大风季节易流行,户外活动、树荫下纳凉者易患病,先有剧烈瘙痒,继之出现绿豆至黄豆大小密密麻麻的水肿性红斑、丘疹、斑丘疹以及风团样损害,中央常有一针尖大小的黑色或深红色刺痕。
好发于颈部、肩部、胸前以及四肢,皮损成批出现,瘙痒难耐。偶尔可出现恶心、呕吐及关节炎,病程持续约1周,毒毛进入眼睛可引起结膜炎、角膜炎,处理不当甚至可致盲。
隐翅虫皮炎
隐翅虫皮炎是皮肤接触隐翅虫体内毒液后所致的接触性皮炎。该虫在夏、秋季节活跃,夜间常围绕灯光飞行,停留于皮肤上的虫体被拍打或者压碎后,其体内的强酸性毒液(PH1-2)导致发病。
多累及颜面、颈部、四肢及躯干暴露部位,接触毒液数小时后局部即出现条状、片状或点簇状水肿性红斑,其上密集水疱及脓疱,部分损害中心脓疱融合成片,可继发糜烂、结痂及表皮坏死,若发生于眼睑或外阴则明显肿胀,有灼痛、灼热感,反应剧烈或皮损范围较大者可伴发发热、头痛、头晕、局部淋巴结肿大。病程约1周,愈后可留下暂时性色素沉着。
其他类型的虫咬皮炎:昆虫叮咬可致局部反应、丘疹性荨麻疹或全身性过敏反应。
局部反应——昆虫叮咬部位的炎症反应,数分钟内出现,表现为瘙痒性的局部红斑和水肿。皮损常于数小时内消退。在一些病例中,局部反应后会出现延迟性皮肤反应,表现为局部肿胀、瘙痒和发红。局部反应偶尔会进展成水疱性、大疱性或坏死性病变。组织坏死一般是由毒液注入导致,可见于一些蜘蛛和蜈蚣咬伤。
丘疹性荨麻疹——丘疹性荨麻疹是一种超敏反应疾病,表现为昆虫(多为跳蚤、蚊子或臭虫)叮咬导致暴露皮区(如手臂、小腿、上背、头皮)出现反复、有时呈慢性的瘙痒性丘疹。皮损直径在0.5-1cm,刚开始呈荨麻疹性,但随着时间推移,皮损可持续存在并呈现出丘疹状和/或结节状。
主要见于幼儿(一般为2-10岁)。丘疹性荨麻疹通常是临床诊断,不过昆虫叮咬与皮损出现之间可能有延迟,或根本未注意到叮咬。患儿出现新发皮损时,由此所致的瘙痒感的再度出现可能会激活陈旧皮损,从而引起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的慢性和周期性皮肤疾患,所谓旧痕未愈,新疹又来,没完没了。
全身性过敏反应——昆虫叮咬很少引起全身性过敏反应,但在蚊子、蜱虫、黑蝇、鹿蝇、马蝇和蜈蚣咬伤病例中有过报道。
家长们遇到上述问题还是要及时到皮肤科门诊就诊。
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是:
去乡下、公园或动植物园等花草树木较多的地方,长袖长裤,做好防护措施;长久不用的床单、被褥、凉席等不要拿出来马上用,可以开水烫洗的用开水烫洗,不能烫洗的太阳下暴晒;避免直接接触兔子、流浪狗、流浪猫等动物,除了一些跳蚤之类的昆虫叮咬还可能导致皮肤癣菌的传染。
妇幼健康科普·2022年第118篇
END
来源: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