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点心理学】团队人数越多越好吗?谨防出现“社会惰化”现象影响团队效率
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心理亚专科小组,为大家推出每周一期的
“学点心理学”小知识栏目
,帮助大家了解生活中的心理学,栏目暂定为期一年。
团队人数越多越好吗?
谨防出现“社会惰化”现象影响团队效率
“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
古人的智慧告诉我们,
团结就是力量,
这说明众人的力量,
的确要比一个人大许多。
但你有没有想过,
一个人在一个团体里边,
他是不是付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他的付出比他单打独斗时候
付出的多还是少?
……
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话题
——社会惰化。
社会惰化,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我们小学课文里的“南郭先生”,就是在乐队里滥竽充数;还有“三个和尚没水喝”,都是讲这些。
当然,即使你有真正的本领
在共同完成一件任务时候
也不一定能尽心尽力。
法国一位工程师林格曼(Ringelman,1913)做了一个实验。他要求被试们分别在单独的与不同规模的群体等情境下来拉绳子,同时用电瓶秤来测量他们的拉力。结果发现随着被试人数增加,每个被试平均使出的拉力减少了。个人拉时平均出力63公斤;3个人的群体拉时,每人平均出力是53.5公斤;8人群体时是31公斤。
如何解释社会惰化呢?
其实,可以用“集体努力模型”来解释
就是当一个人在集体中时
如果感觉到个人努力对集体产出的影响较弱
那么就会出现社会惰化
那么,按照这个模型,
我们可以推出减少社会惰化的几个方法:
↓↓
团体不要太大,小团体,个人的作用会更突显,一般要求团体不要超过8个人,这就是为什么持续改进小组要求就是6个人左右。
定期公布个人的业绩,让个人的的努力和业绩都
容易区分。
提高员工对完成任务的责任心。
每个人在群体中的角色都是唯一。
增加任务的挑战性等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对精神生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疗模式也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在这种背景下,心理亚专科成立了,是我院神经内科下设的第一个亚专科。
成立十余年来,承接了大量院内、院外心理相关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有陈东梅、伍志焕、罗宋宝3名医生,其中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1名,学科带头人陈东梅副主任医师是一位常年在神经内科和心理科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和临床经验的主任。
目前我们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治疗方式,如:认知行为疗法、鼓圈、音乐疗法、沙盘、冥想、乐眠操等。可承接项目包括但不限于:
①青少年心理问题,如:咬指甲、攻击性破坏性行为、网瘾、手机瘾、对立违抗、同伴社交困难、厌学、适应困难等;
②婚姻或家庭问题,如家庭矛盾、关系冷淡;
③睡眠障碍;
④焦虑抑郁等神经质;
⑤公司企业单位的团体治疗;
⑥卒中后焦虑抑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心理门诊时间
①总院:星期一、四、五上午
地址:医院门诊大楼2楼神经医学中心
咨询电话:2102161
②鼎湖区人民医院:星期五下午、星期六上午
地址:鼎湖区人民医院一楼专家诊室
咨询电话:2691306
专家介绍
陈东梅
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
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
肇庆市鼎湖区人民医院党总支书记
肇庆市鼎湖区人民医院党总支书记
广东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委员会神经心理小组成员、广东省危机干预委员会委员(危机干预组及青少年组)、广东省心理咨询与治疗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身心医学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老年康复委员会委员、肇庆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卒中组副组长)、肇庆市医学会精神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肇庆市健康讲师团讲师、中级心理治疗师、家庭教育指导师、三级心理咨询师、心理测评师。
毕业于广东医学院,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先后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修神经内科,中南大学湘雅二院进修心理测量,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参加连续2年的认知行为培训班,第二军医大学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课程。曾获2021年市直优秀党员、抗疫英雄等荣誉称号。擅长:神经病学的脑血管病(静脉溶栓等),头晕,头痛,癫痫,神经系统感染等疑难病。为认知行为疗法流派,获中国认知行为治疗学会认证,国家心理测量师,家庭教育指导师。
擅长:治疗青少年厌学,失眠、各种焦虑、抑郁、躯体化等疾病。近年主持市科研五万元扶持经费的肿瘤患者的焦虑、抑郁团体治疗项目。长年为企业、单位、学校等进行压力管理,危机干预、各种心理团体工作坊。
擅长
:治疗青少年厌学,失眠、各种焦虑、抑郁、躯体化等疾病。近年主持市科研五万元扶持经费的肿瘤患者的焦虑、抑郁团体治疗项目。长年为企业、单位、学校等进行压力管理,危机干预、各种心理团体工作坊。
治疗青少年厌学,失眠、各种焦虑、抑郁、躯体化等疾病。近年主持市科研五万元扶持经费的肿瘤患者的焦虑、抑郁团体治疗项目。长年为企业、单位、学校等进行压力管理,危机干预、各种心理团体工作坊。
罗宋宝
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2009年毕业于广东医学院(现广东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2009年至今在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于2014年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以及精神心理科进修学习,系统学习神经科以及精神、心理科知识。近年来先后参加急性应激障碍、行为认知疗法、催眠疗法、急性应激、正念冥想、沙盘、家庭系统动力学的学习,目前是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心理咨询师、神经心理亚专科成员、家庭教育指导师。目前是肇庆市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秘书、肇庆市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卒中学会、广东省心理学会会员。
擅长:卒中后抑郁、失眠、焦虑抑郁障碍、正念减压、青少年心理问题、卒中后康复、脑血管疾病、应激障碍、头晕、头痛的诊疗。有市、省级科研课题立项多项,目前的研究方向:卒中的危险因素、卒中康复、卒中后情感障碍、焦虑抑郁障碍。
擅长
:卒中后抑郁、失眠、焦虑抑郁障碍、正念减压、青少年心理问题、卒中后康复、脑血管疾病、应激障碍、头晕、头痛的诊疗。有市、省级科研课题立项多项,目前的研究方向:卒中的危险因素、卒中康复、卒中后情感障碍、焦虑抑郁障碍。
伍志焕
神经内科主治医师
2007年毕业于广东医学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及精神心理科进修学习1年。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老年保健协会抗衰老及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脑卒中分会委员、肇庆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肇庆市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委员。获2021年度“创新肇庆”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对神经内科及精神心理科疾病的诊断治疗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
擅长
:对脑血管疾病、头痛、头晕、睡眠障碍、神经心理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神经内科心理亚专科罗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