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心”人生!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同日完成两例房室同步无导线起搏器(Micra AV)植入术
8月18日,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东湖院区、红角洲院区心律失常病区各开展一例房室同步无导线起搏器(MicraAV)植入术。一例为体重不到30Kg的9岁患者,为全国目前接受该植入术的最小患者;另一例为84岁高龄老年患者,他在耄耋之年重焕“心”生。
9岁小患者在2岁时植入了永久起搏器。7年后,电池耗竭,患者家属再次来到二附院求医问诊。分析患者情况并充分考虑患者及其家属意愿后,在吴延庆教授和洪葵教授的领导下,心血管内科俞建华教授团队联合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心脏介入室胡建新教授,钟雯、周亮护长及介入护技团队组成治疗小组,共同讨论9岁患者植入Micra的风险和手术中将会面对的问题.经过慎重考虑,手术团队决定为患儿行全麻下Micra·AV(新一代的房室同步)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
8月18日,俞建华教授团队在心脏介入室护技人员的配合下,顺利进行右股静脉穿刺并对血管解剖评估,在DSA引导下小心递送鞘管及无导线起搏器,通过微调将胶囊起搏器成功固定在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器参数非常理想。之后,去除原有的起搏系统。手术在一个多小时内顺利完成,患儿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后反应良好。数个小时之后,红角洲院区心律失常病区也顺利为84岁高龄老者植入MicraAV无导线起搏系统。
据了解,心脏起搏器是一种植入人体内的电子治疗仪器,通过使用特定频率的脉冲电流,经导线和电极刺激心脏,使缓慢的心率提高到生理所需的频率,保证心脏正常工作。传统起搏器一般在胸前皮下囊袋内植入,且需要连接电极进入心腔内,术后存在创口感染、囊袋刺激和电极断裂(上肢活动),极大限制患者的活动能力,降低了生活质量,伤口也不美观。而无导线起搏器不需要植入囊袋和电极导线,手术恢复时间短,患者生活质量高、心理负担小。
“非常感谢你们!”看着女儿安全回到病房,患儿母亲松了一口气。一粒重量不到2g的胶囊起搏器,使比自身重百倍的心脏正常活动。在全体医护人员与双方患者家属的共同努力下,一老一少即将迎接属于自己的“心”人生。
团队介绍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俞建华教授团队,在心血管内科程晓曙教授,吴清华教授,吴延庆主任和洪葵主任等领导下,长期从事心律失常疾病介入治疗,其心律失常疾病诊治团队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发展方向建设的主要骨干团队。团队获批国家卫生部首批心律失常介入诊疗培训基地、中国房颤中心示范基地,现为省心律失常介入诊治质控中心、省房颤中心联盟、省起搏与心电生理专业委员会及省心电协会等学会的挂靠单位,是中国心律失常联盟江西分会的主要团队。团队在省内乃至华东或华中地区率先应用多项前沿技术,填补了省内心律失常领域的多项技术空白。
作者:心脏介入室护士易宜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