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大美医者】潘涛——一身“修行” 只为患者奉献
大
美
医
者
【潘涛】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先锋急行,大医精诚!在我们身边,总有一群默默付出的“健康守护者”。
8月19日,为隆重庆祝第五个“中国医师节”,表彰我市卫健系统德技双馨典型人物,推动全社会形成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由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成都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三部门联合开展了第三届“成都榜样·大美医者”评选活动。在最终产生的“成都榜样·大美医者”16名获奖人选中,其中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潘涛榜上有名,荣获第三届“成都榜样·大美医者”荣誉称号。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成都榜样·大美医者”——潘涛的故事。
26年前,潘涛1996年从医学院毕业,正式开启了她的从医生涯。经历了9490个日日夜夜,她一直战斗在医院消化内科的第一线,从事着消化疾病及消化内镜的临床工作。26年后的今天,潘涛已经从一个稚气未脱的医学专业毕业生,成长为如今能够“独挡一面”的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
多年来,救治大量患者的同时,潘涛也在不断学习新知识、新观点和新技术,不断探索治疗疾病的新方法和手段,确保医疗安全的情况下积极将新技术应用于临床,对消化内科中各种疑难病症及危急重病症抢救都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靠着扎实的专业基础,医疗技术的精湛,潘涛在自己的医学生涯中,拉回了一个又一个徘徊在生死边缘的患者。
那是一个平常的下午,一位86岁的邹爷爷(化名)确诊了一例侧向发育型肿瘤。选择手术,是爷爷唯一保命的机会,但86岁高龄,患有冠心病、极高危的高血压、慢阻肺等多种严重的基础疾病,若直接在麻醉下实施手术的话风险极高。
而由冠心病引起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在手术中植入临时心脏起搏器来控制心律失常情况,却会因为术中使用的高频电凝带来的电流,干扰到心脏起搏器工作,可能直接引起心脏室颤或骤停,危及生命。
这一大堆“手术禁忌”的问题,也给了主诊医生和家属当头一棒。
但,潘涛却说:“在生命面前,必须突破这些‘禁忌’,才能迎来生的希望。”
令人欣喜的是,手术后,老人的病情明显得到好转,通过后期定期复查,到目前为止,老人病情情况都很稳定,疾病再未复发。
潘涛成功为邹爷爷争取到了“绝处逢生”的机会。
在不断提升自我科研素养的同时,潘涛也积极参与学术活动,推动行业内消化系统疾病诊治水平的提高。每天“泡”在病房的她,总是有一个随身携带的黑色笔记本电脑相伴,遇到有科研价值的病例,她总是第一时间将患者的住院及随访信息记录下来,每当内镜下为患者做手术治疗的时候,她总是提前将一个视频收集器连接到内镜主机,全程采集治疗过程,以便回家后反复琢磨治疗过程,思考内镜操作是否还能进一步提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处理方式。她也把这台收集器当做内镜技术的“加油站”。每当同事向她求助特殊临床病例的时候,她总能及时准确地提供相关的科研资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研也是医者的一份责任与担当。”近年来,她所在的消化内科承担了包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内的10余项临床及基础科研项目,先后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
她带领科室开展内镜下粘膜剥离术,隧道技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硬化及套扎治疗,超声内镜诊断与治疗等多种内镜下新技术,达到目前省内先进水平,更是得到了患者和同行的一致认可。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她第一时间提交了“请战书”,冲锋在前,因内镜检查的特殊性,整个消化内镜中心将直接暴露于呼吸道分泌物和消化道分泌物的双重污染中,其感染和疾病传播的风险极高。在不减少就诊患者的前提下,她带领全内镜室抢救了多位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开展了多台内镜下粘膜剥离术,超声内镜穿刺治疗等高难度手术,在这特殊时期及时为患者解除了痛苦。
可能潘涛自己都已记不清,有多少这样的患者,通过她用心的诊治重获了健康,可是在老百姓心中,大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如果说,无私的奉献精神是生命卫士永恒的追求,那么高尚的医德风范则是她不变的诺言。一台台夜间的急诊内镜挽救了无数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生命,发现一例早癌挽救一个家庭,兑现了消化人的医者仁心。消化内科始终致力于发扬科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消化内镜下早癌“早诊早治”的亚专业方向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实现了医疗服务质重和数量的一次又一次的突破。
成都市
中西医结合医院
推荐阅读
1.
我心烦失眠,想死,不愿给老公说,最后我到了这里
烦
2.
为健身每天跳绳1000个,30岁女子腿跳瘸了
3.近视手术多少钱?有没有后遗症?我能不能做?答案全部在这里!
4.我院2名眼科医生接受近视矫正手术:“真香,终于能看清脚上美甲了”
5.近视手术现场曝光:亲眼看她做完全飞秒,我肠子都悔青了
6.打滚、颤抖、绝望……22岁女子“封控区”独居,发出生命求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