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养生说|大海之南之“处暑”节气
8月23日将迎来处暑节气。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4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结束。表明处暑时节三伏天气已接近尾声,夏日暑气逐渐消退,即“处暑寒来”。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暑节气过后,气温逐步走低的趋势进一步明显。
过了处暑还热吗?南方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处暑处暑,热死老鼠”之类的老话。海南地处祖国的南方,处暑期间白天气温仍会很高,但早晚温度会下降,存在温度波动的情况,人们应注意预防感冒。海南近期因受新冠疫情影响,我们更加要注意养生防护,增强免疫力。在这个时间段我们要怎么样做好养生保健呢?下面主任来给大家讲一讲:
一、生活起居方面
1、早睡早起
处暑是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泻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因此,从养生的角度来看,此时起居作息应做相应的调整。处暑后,人体出汗明显减少,水盐代谢功能逐渐恢复平衡,进入生理休整阶段,机体于是出现疲惫感,产生“秋乏”。化解“秋乏”,要保证充足睡眠,早睡早起,避免熬夜,争取晚上10点前⼊睡,以比夏天增加1小时睡眠为好,并保证早睡早起。
2、避免过早添加衣物
秋季养生小常识提示:“春捂秋冻”之意,是指秋季不宜过早、过多的加厚衣服,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然而,“秋冻”也需灵活变通。处暑之时,暑热未尽,虽有秋风送爽,但一日之中气温温差仍然较大,早晚较凉而中午炎热,因此不可一味的少穿衣,当天气骤然变冷时,也应适当增添衣物,以凉而不寒为宜。
3、多开窗少开空调
白天只要室温不高不宜开空调。秋季尽量多开窗,使空气流动,让秋杀之气荡涤暑期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可在室内养些植物,如盆栽柑橘、吊兰、斑马叶橡皮树、文竹等绿色植物,可以调节室内空气,增加氧含量。
4.多喝水去秋燥
现在天气开始燥热,想去秋燥必须养阴,而养阴的重点在于留住水分。除了多吃平润的食物外,水分的摄取也不可少。建议早上起床后喝一杯温水,可以让整个消化系统苏醒过来,肠子开始蠕动,促进排便;但是千万不要喝冷水,因为人的脾胃喜温忌寒,低于室温的水多喝反而有害健康。
二、运动方面
处暑节气,相对于盛夏,天气不再过于炎热,可逐渐增大运动量,多做户外运动,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和爱好,坚持做一些有氧运动,如健身操、慢跑、武术及各类球类运动,这些都能增强血液循环,改善心肺功能和脑的血液供应。但由于此时白天气候仍较为炎热,因此暂时还不宜剧烈运动、大量出汗,避免伤气,运动时也要避开中午、午后气温较高的时段。海南近期由于新冠疫情影响,多地处于静默阶段,不宜外出,则可在家中选择健身操、太极拳、八段锦、跳绳等适宜家中进行的运动项目。
三、情志方面
处暑节气,自然界阳气趋向收敛,万物逐渐出现肃杀景象,此时应主动、及时地调整好心情,注意收敛神气、宁神定志,做到内心宁静平和,切勿悲忧伤感。此外,这时逐渐天清地明,天高云淡,适当参加一些郊游或者登山等活动,登高望远,非常有助于缓解情绪,保持心情愉快,促进人体气机的顺畅。
四、饮食调养
1.注意防范消化系统疾病:处暑之后,早晚温差变化开始明显,肠胃接受不了忽冷忽热的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抵抗力和适应性就会随之降低,这时候容易出现一些肠胃病,患有慢性肠胃病的患者,往往会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加之饮食不当,这种不适的情况还会进一步加重,因此在饮食方面一定要谨慎。
2.注意顾护肺阴:处暑时节,秋燥明显。燥邪极易损伤肺阴,从而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在五味中,苦味属燥,而苦燥对津液元气的伤害很大。《金匮要略》中记载“肺病禁苦”,《黄帝内经》中提到:“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因而处暑时节要少吃苦瓜、羊肉、杏等苦燥之物,并应少吃或不吃煎炸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会加重秋燥的症状。
3.可以吃的食物:从养生的角度来看,处暑节气适宜进食清热安神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但这些食物一次进食不可太多,做到少食多餐。另外,随着气侯渐渐干燥,这时可多吃滋阴润燥食物,防止燥邪损伤。如梨、冰糖、银耳、沙参、鸭子等养阴生津的食物,或黄芪、党参、乌贼、甲鱼等能益气保健的食物。
下面介绍3例养生食谱:
1、红烧鸭子
材料:鸭肉姜料酒盐白糖生抽。
做法:锅内倒入水加几片姜,煮沸;放入鸭子,烫熟,然后砍成块;锅内放少许油,翻炒鸭子;炒成变色了之后,它本身会出很多水,盖盖子焖干水;放点料酒下去,放盐、白糖、生抽即可。
功效:养胃生津、清热健脾
2、银耳百合莲子粥
材料:干百合100克干莲子75克冰糖75克、枸杞子15克,大枣3-5个。
做法:百合浸水一夜后,冲洗干净;莲子浸泡4小时,冲洗干净;将百合、莲子、枸杞子、大枣置入清水锅内,武火煮沸后,加入冰糖;改文火续煮40分钟即可食用。
功效:安神养心,健脾和胃
3.三参养心汤
材料:沙参30克、太子参30克、丹参30克、猪心1个、细葱、精盐各适量
做法:将沙参、太子参、丹参用清水漂洗干净后,用纱布袋装好备用;将猪心挤尽血污,冲洗干净,与药袋通入砂锅,再放入细葱,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炖,待猪心熟透,除去药袋,加入精盐调味即可。
功效:益气养心安神
专家推荐
专家推荐
朱叶:中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中医优秀临床人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负责人。
专长:中西医结合诊疗糖尿病、肝胆脾胃病、心脑血管疾病、风湿免疫病及中医妇科疾病。
出诊时间:周一下午、周三、周五上午
钟军华:主任医师,医学硕士。全国中医优秀临床人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海南省高层次人才。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副主任。
专长:脾胃病、肝胆病、抑郁焦虑、失眠、女性月经失调、更年期综合征、女性不孕、老年病及中医内科杂症等治疗。
出诊时间:周一全天、周三上午
谢蓉: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海南省高层次人才。长期从事中医内科学临床、教学、科研工作。
专长:肝胆、脾胃、肠道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失眠抑郁、荨麻疹、痤疮、月经病、产后病、老年病及中医内科杂症等。
出诊时间:周二全天、周五上午
李芳: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全国中医药创新人才。
专长:肾病、脾胃肝胆病、女性月经不调、不孕、痛经及咳嗽、中医内科杂症等治疗。
出诊时间:周二全天、周五下午
陈华伟: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医学本科,长期从事中医内科学临床、教学、科研工作。
专长:中西医结合诊治肝胆病、脾胃病、心脑血管病、老年病、外感、咳嗽、不育不孕等疾病。
出诊时间:周一下午、周三全天
中医科简介
(一)基础条件:
我院中医科成立于1973年,是我院第一批成立的临床科室。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集临床、教学、科研于一体,综合能力较强的临床科室。中医科是我省首家荣获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全国综合医院中医工作示范单位”殊荣的科室,于2015年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肝胆病重点学科”验收;并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优秀重点学科。2016年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全国综合医院中医工作示范单位”复审。2021年通过海南省中医老年病重点专科验收。目前拥有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间。同时我科还是海南省中医药学会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委员会及海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及生殖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现为南方中西医结合老年病防治联盟单位、华南中医妇科联盟单位和岭南生殖医学中西医结合学术联盟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华南区肝病联盟单位。
(二)医疗技术队伍:
中医科目前共有医护人员32人,医师18人,护士14人。医师队伍中,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8人,主治医师5人,住院医师1人;学历结构方面:博士2人,硕士11人,本科5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2人,学术经验继承人4人,全国中医药创新人才培训项目人员1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2人。
(三)医疗服务能力与水平
本科坚持突出中医特色优势,注重中西医结合,加强专科建设,以中医内科为主,并设有中医肝胆病专科、中医妇科、中医男科、中医皮肤科。住院病区现有病床33张,分普通病区、肝病病区及妇科病区。对各种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高血压病、脑梗死、甲亢、糖尿病、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肺炎、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过敏性紫癜、红斑狼疮、带状疱疹、湿疹、荨麻疹、痤疮、黄褐斑、性功能障碍、关节病、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月经不调、不孕不育等多种疾病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可喜效果。
文/中医科钟军华
上一篇:就诊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