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介入团队完成两例高难度卵圆孔未闭(PFO)封堵术
近日,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介入团队成功为两例PFO患者实施介入封堵术,开启了医院PFO诊断治疗的新篇章。
一例患者为中年男性,曾因偏身感觉及运动障碍住神经内科。患者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等动脉硬化危险因素,颅脑磁共振明确急性脑梗塞,但无明显血管狭窄病变。TCD发泡实验阳性,实施右心声学造影联合TCCD检查中瓦氏动作存在右向左大量分流(III级),提示PFO。经过3个月治疗,心脏特检科主任王永梅完善经食道超声明确PFO诊断,出口不足1mm,术前评估介入治疗有一定难度。
另一例患者亦为男性,因反复晕厥3次,同时存在头痛、头晕而住院就诊。尽管患者存在糖尿病,但脑血管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脑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结构及功能、直立倾斜试验等检查均无异常发现。TCD发泡实验阳性,右心声学造影联合TCCD检查中瓦氏动作下存在右向左大量分流(III级),提示PFO。完善经食道超声明确PFO诊断,但未见明显过隔血流信号,且无法测量。因此,术前评估介入治疗有较大难度。
科室主任鹿庆华分析,以往的PFO患者,超声下原发隔与继发隔间隙多超过1mm,甚至达2mm,导丝通过时是比较容易的。两例患者不像以往患者的PFO,因为间隙极小,在导丝通过时可能存在较大困难,且从超声分析PFO的解剖结构不明确,甚至借助导丝导管也难以找到PFO开口。
于是,介入团队经过充分讨论,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结合患者意愿及临床需求,决定通过介入封堵治疗患者PFO问题,同时,在术前、术中制定了导丝通过卵圆孔的备用方案。
手术在局麻下进行,通过患者右股静脉穿刺,送入导丝及导管,通过特殊技巧、借助造影指导,最后通过PFO后,送输送器及封堵伞至左心房,依次释放左房伞盘及右房伞盘,完成推拉试验后,术中超声提示封堵器固定、位置理想,无心包积液。术后两位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第二天下床活动,无不适。患者头痛、头晕症状消失,对治疗非常满意。
卵圆孔未闭(PFO)是一种残留的先天性心血管结构异常,约25%的成人存在。正常情况下左心房压力比右心房压力高3-5mmHg,PFO应处于关闭状态。但许多生理性或病理性因素都可以引起右房压力一过性或持续性升高,如心房间的周期性压力差变化,Valsalva动作末、咳嗽、潜水等,右心房压力可超过左心房压力,出现右向左分流,静脉系统的血栓可通过未闭的卵圆孔进入动脉系统并栓塞脑血管系统,或更罕见地进入冠状动脉、内脏动脉或外周动脉,引起严重并发症,包括隐源性卒中(CS)、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偏头痛、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冠状动脉正常的心肌梗死及神经减压病等。这在肺动脉高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肺栓塞等肺血管及右心疾病患者(更容易出现右向左分流)发生率更高。
通过特殊技巧、借助造影指导,运用介入手段封堵卵圆孔,只需局麻下穿刺股静脉,无需开胸,却可以解决药物难以缓解的巨大痛苦,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医疗费低,是国内外指南推荐的首选治疗方案。
目前研究显示,针对病因治疗,封闭高危人群开放的卵圆孔,有望降低患者反常栓塞事件的发生率,减少TIA、偏头痛等疾病的发病,甚至可以使部分患者隐源性卒中和偏头痛得到治愈。科室以患者为中心,不断实现技术突破,致力于为患者解除身体痛苦和精神折磨,大大减轻患者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
来源: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