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酸烧心多年,服用5剂中药后不复发?胃食管反流病可以这样治!
供稿:深圳市中医院脾胃病科吴亚宾、钟梓尤
赵先生平时工作压力大,近几年逐渐出现反酸、胸骨后烧心、胃脘闷胀感伴嗳气等症状。胃镜检查结果提示浅表性胃炎。口服抑酸药治疗症状稍减,但停药后症状反复。经介绍,到深圳市中医院脾胃病科吴亚宾副主任医师处就诊。刻诊:工作紧张或急躁时胸骨后烧心明显,胃脘按压胀痛,口干、苦,纳眠可,大便干硬难解。舌淡红,苔薄黄腻,脉弦滑。
西医诊断:胃食管反流病;
中医诊断:吐酸(少阳郁热);予口服5剂中药“大柴胡汤”汤剂治疗后症状好转,后续服7剂中药巩固,同时嘱舒畅情志、饮食有节,随访无复发。
胃食管反流病,其实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随着当前社会快节奏、高压力的工作和无规律的饮食,越来越多的人出现反酸,烧心,咽喉不适,呛咳等一系列的症状,严重者导致失眠、焦虑不适。这些症状,很可能正是因为得了胃食管反流病(GERD),在祖国中医学中称为吐酸。
胃食管反流病为胃酸或十二指肠碱性液(胆汁、胰酶等)逆反流至食管所致,不仅会损伤食管黏膜,还可能往上跑到咽喉、鼻腔、中耳、气管等部位,引起多种症状和并发症。其中有症状而胃镜下未见食管黏膜损伤的称为非糜烂性反流病,而有症状同时胃镜下见食管黏膜糜烂或溃疡的称为糜烂性食管炎(即反流性食管炎)。
哪些因素、哪些人会容易患有本病?
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中老年人、男性、肥胖、吸烟、过度饮酒、大量饮用浓茶或咖啡、过量进食巧克力、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和抗胆碱能药物、长期便秘、体力劳动、精神因素(如劳累、精神紧张、生气)等。
艾小问
怎样判断有胃食管反流病?
可根据GERD症状群作出诊断,同时需要通过相关检查除外其他疾病可能。
医生
需要完善哪些检查来判断本病?
1、胃镜检查:可明确有无食管炎和食管炎的严重程度、有无食管裂孔疝,明确排除上消化道肿瘤等疾病。
对年龄>40岁、症状不典型、伴有报警症状(包括吞咽困难、吞咽痛、出血、体重减轻或贫血)、有食管癌/胃癌肿瘤家族史者应积极进行胃镜检查;
2、食管钡餐检查:对不愿意接受胃镜检查或不能耐受/配合胃镜检查的患者,可进行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钡餐造影对食管裂孔疝和反流的观察较胃镜更准确。
3、24小时食管pH监测,主要监测酸反流。
4、食管测压:不直接反映胃食管反流,但能检测与反流相关的食管动力异常,帮助食管pH电极、胆红素电极定位。
如何防治本病?
1、调整生活方式
应避免精神刺激,少食多餐,低脂肪、清淡饮食,少吃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睡前3小时不再进食;
忌烟、酒、碳酸饮料、浓茶和咖啡;
餐后不要立即躺平,睡眠时应把床头抬高10-15cm;
不穿过于紧身的衣服,腰带不要扎得太紧;
许多患者通过消除日常生活中诱发反流的因素,可以使症状得到大幅度改善,当然,生活方式改变通常还需与正确治疗相结合。
2、药物治疗
西医主要以抑酸、黏膜保护、促胃动力等药物。
中医治疗本病,同样效果显著。中医以“整体思想”为指导,强调辨证论治,根据每个病人症状、体质、精神等情况来进行个体精准辨证,选用具体的方药治疗。
3、手术治疗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经临床医师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后可考虑选择。
①内镜下治疗:内镜下射频消融术、经口无切口胃底折叠术、经口内镜下贲门缩窄术、抗反流黏膜切除术等。
②外科手术: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等。
科室介绍
深圳市中医院脾胃病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广东省高水平重点专科、广东省中医重点专科、深圳市中医临床重点专科。科室拥有脾胃科病区、消化内镜中心、专科门诊、脾胃病研究室,同时有陈福如、黄明河、黄彬国家级名中医学术传承工作室。专科近5年承担国家省市级的课题共20余项,顺利完成省市级名中医师承指导项目2项,逐步形成以临床医疗为核心,以教学、科研为辅助的临床-科研-教学体系。科室设有5个亚专科,分别为胆石病、消化道早期肿瘤、炎症性肠病、萎缩性胃炎、胃肠动力学;每个亚专科临床坚持发展中医特色诊疗,结合现在医学、消化内镜技术,将西为中用,临床上积累并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疗效良好的中西医诊治脾胃消化病的临床经验方案;经过多年临床和科研摸索,逐渐开发出胆胃舒颗粒、萎胃颗粒、理肠汤、参黛愈疡灌肠液、防癌方、息肉术后方、抗幽方等中医药院内制剂和方药来防治胆石病、萎缩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消化道早癌、胃肠息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疑难疾病。脾胃病科之内镜中心配备10个诊疗间,具有国际最先进的各种类高清消化内镜设备,吸纳高梯队硕博人才,掌握纯熟的内镜技术,能完成包括胃肠息肉切除、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下黏膜下肿物挖出术(ESE)、经口内镜食管括约肌切开术(POEM)、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术(EUS-FNA)、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SpyGlass胆道镜取石、保胆取石(息肉)、内镜下内痔治疗等国内外高难度内镜手术。同时,围术期配合中药口服汤剂及中医理疗等适宜技术促恢复、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