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醒:这种小儿高发传染病又来了!各位家长请注意!
最近,江门市妇幼保健院来了不少“发热、喉咙痛、吃不下饭”的孩子,很多家长都以为是“感冒了”。其实,孩子是感染了一种夏秋季高发的急性传染性疾病——疱疹性咽峡炎。
关于这种病,小编整理了几个重要的知识点,家长一定要知道!!
疱疹性咽峡炎是小儿常见的一种病毒性疾病,由肠道病毒引起,以急性发热咽痛、咽峡部黏膜小疱疹和浅表溃疡为特征。
●多发季节:5~6月份或秋冬季节;
●传播途径:通过粪便、呼吸道飞沫、接触等途径传播。传染性强,传播快;
●易感人群:1-7岁儿童易感,5岁以下幼儿高发;
●病程周期:自限性疾病,一般病程4~6日,重者可至2周;
●是否免疫:同一患儿可重复多次感染本病,系不同型病毒引起。
01
感染后常见症状都有哪些?
1
疱疹、溃疡:
孩子的咽喉部会有灰白色的小疱疹,随后这些疱疹会爆开形成溃疡,呈化脓性的白斑。
除了孩子的咽喉部之外,软腭、舌头等其他口腔部位也会出现这些疱疹和溃疡,由于这些病症非常的疼痛,有些孩子会有不愿意吃饭的情况,严重的也会出现呕吐、厌食的情况。
2
发烧、流口水:
如果孩子突然之间发高烧,体温在24小时到28小时之内一下子上升到39摄氏度到41摄氏度,同时伴有咽痛、流口水等症状,有些孩子还会伴有呕吐、抽搐的现象,那么这时候家长一定要注意,孩子可能患上了严重疱疹性咽峡炎,需要尽快送医院就诊。
02
疱疹性咽峡炎如何治疗?
疱疹性咽峡炎为良性疾病,病程较短,一段时间内可自愈。治疗以解热镇痛、补液等支持治疗为主。
●注意口腔护理。嘴巴里有疱疹时会很疼,会影响进食。可以用凉水或冷水漱口,吃一些温凉的流质或较软不需要咀嚼的食物。鼓励患儿多喝水;
●发热一般在2天内缓解,口腔黏膜损害5~6天可缓解。当体温超过38.5℃且精神状态不佳时,可口服退热药物降温;
●持续高热、不能进食的患儿则需要静脉补液支持治疗;
●如患儿精神萎靡、持续高热、抽搐,还需注意重要脏器合并症(心脏、肺、脑损伤),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医。
03
如何区分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症状大同小异,都会出现发热、口腔内疱疹、咽喉痛、流涎、拒食等症状,流行时间也基本相同。所以家长们经常会把这两个疾病放到一起做比较。
对于这两个疾病的辨别,疱疹位置就是最好的区别方法: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仅仅出现在口腔内。
而手足口病的孩子大多数先是喉咙里有疱疹,后发展到手心、脚心,少数会发展到手背、脚背。
另外,两个疾病在皮损、并发症还有病程方面也都有所不同:
04
家庭如何做好预防?
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染性较强,尤其是1-7岁的学龄前儿童,常出现家庭或幼儿园的聚集性患病。家长一定要提高警惕,加强预防:
1、做好手卫生,正确做好“七步洗手法”;
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换衣服,勤剪指甲;
3、在家经常开窗通风,尽量避免前往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
4、确诊患儿应及时告知学校,避免继续上学,在家休息1-2周,居家护理时也要注意和其他家庭成员的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想让孩子少生病,提高抵抗力才是王道。气温回升,天气转暖,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多进行户外体育活动,强身健体,增强免疫力。
虽然病毒很可怕,但是只要做好相应的防治措施,就能防患于未然!愿我们的孩子都可以免受病毒的侵害,健康快乐的成长!
声明:本文仅为妇幼健康科普,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声明:本文仅为妇幼健康科普,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广东幼教服务、儿科护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
来源:广东幼教服务、儿科护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
编审(二级):健康教育科何韫聪
审发(三级):健康教育科宋洁
健康教育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