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白内障,重现新“视”界
近年来,随着手机、电脑、电视等电子产品的广泛使用,眼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2022年6月6日是第27个“全国爱眼日”,今年的主题是:关注普遍眼健康,共筑“睛”彩大健康。
白内障作为首要的致盲性眼病,目前依然是重点关注的眼科疾病。各年龄段都可发生白内障,但多见于40岁以上,且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增多。
正常的晶状体是透明的,当各种因素如老化、遗传、局部营养障碍、免疫与代谢异常、外伤、中毒、辐射等,引起晶状体蛋白变性,晶状体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混浊,即为白内障。
外界的光线被混浊的晶状体阻挡,就难以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投射,这时就会感觉视物模糊、重影、暗淡。白内障初期对视力可能影响不大,但随着病变的逐渐加重,视物模糊通常会越来越明显,甚至失明。
白内障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
先天性白内障多在出生前即已存在,可伴有遗传性疾病。
后天性白内障主要是出生后,全身疾病、局部眼病或外伤引起晶状体营养代谢异常、中毒、变性等,导致晶状体混浊。包括老年性白内障(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并发性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等。
不管是哪种类型的白内障,目前治疗的唯一有效方式仍然是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部分药物可减缓早期白内障的发展,但不能从根本上治愈。
手术通过摘除混浊的晶状体,并植入人工晶体代替原来的晶状体,使外界进入眼球的光线不再被遮挡,从而获得清晰的视觉。
人工晶体是人工合成材料制成的一种特殊透镜,其性能极为稳定,有着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长期为眼组织所耐受,一般情况下都可以终生使用。
人工晶体的作用是使外界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若不植入人工晶体,则术后眼睛呈高度远视状态,裸眼视力会很差,看远看近都很难获得清晰的视觉。
目前主要的手术方式是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通过超声波把混浊的晶状体粉碎后吸除,再植入人工晶体。该手术切口小,组织损伤少,操作时间短,视力恢复快。
初期的白内障仅需较小能量的超声波即可击碎,因此早期手术损伤更小,恢复更快;而过熟的白内障需要使用高强度的超声能量,容易造成角膜过度损伤,引起术后角膜水肿,甚至长期角膜失代偿。
因此,早期手术通常术后效果更好,而部分白内障过熟的患者不适宜行超声乳化手术,需改为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避免过度损伤角膜。
以往有种观念,认为白内障要等完全成熟,看不见了才能手术,这是错误的。如果等到白内障完全成熟甚至过熟,不但严重影响视力,而且可能引起青光眼或葡萄膜炎,手术难度加大,并发症也增加,术后视力恢复也可能受影响。
随着显微手术的普及、手术技术的提高以及手术设备的发展,视力减退已不是白内障手术的唯一指征。一般来说,只要白内障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都可以考虑手术。原则上建议适合手术者尽早手术,以免耽误病情。
只要白内障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都可以考虑手术。原则上建议适合手术者尽早手术,以免耽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