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成功完成华中地区首例S-ICD植入术
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由苏晞院长、李继文主任、高翔医生等专家带领的心内科、心外科、麻醉科等多学科团队,成功为患者植入一枚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这也是华中地区开展的首例SICD植入术。
患者华女士今年49岁,2006年她就因为心脏瓣膜病进行了三尖瓣机械瓣置换手术。术后一直坚持服用“华法林”等药物,病情稳定。可就在两个月多前,华女士被诊断出患有“2型糖尿病”,同时开始出现心悸不适,自觉心跳快,伴有胸闷、头晕等状症,严重的时候还会晕厥,好几次都是被紧急送至当地医院救治,通过心肺复苏、电复律后才好转。
去年11月份,华女士在当地医院进行ICD(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术。由于传统的ICD导线需要经过三尖瓣瓣口,到达心室进行除颤,而华女士的三尖瓣是机械人工瓣膜,ICD导线是无法经过三尖瓣瓣环的,否则会出现卡瓣或切割导线的可能。因此,当地医院只能希望经过冠状静脉窦口,将电极植入冠状静脉远端或分支进行除颤。可是在手术过程中,由于患者的静脉比较狭窄,医生反复调整电极,但均没能成功植入除颤电极,手术宣告失败。无奈,华女士只能出院回家。调整了一段时间后,华女士来到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就诊,希望能够得进一步的治疗。
得知华女士的情况,亚心医院专家团队高度重视,经过详细的检查,起搏器专家李继文教授发现华女士频繁晕厥的原因,是由心肌病引发的心律失常造成的。针对病情,李继文教授及时开展术前讨论,提出了三种解决方案。“第一套方案就是进行心脏移植,彻底解决心肌病、瓣膜病、心律失常等问题,但是需要加入心脏移植库,时间等待周期长,而且费用较高;第二套方案就是在植入普通起搏器的基础上进行药物治疗,这是一种姑息治疗方式,也只能解决心动过缓的问题,延缓心肌病进展,减少室速发生可能性,但是费用较低;第三套方案,就是运用目前全新的技术进行SICD(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既可解决患者的室速问题,防止猝死,又避开了之前手术中的难题。”
由于患者相对较年轻,考虑到费用、治疗周期,以及常规起搏器未来静脉导线故障、感染等风险,在与患者和家属充分沟通后,最终选择了第三种方案——植入SICD。
李继文教授介绍,及时有效地除颤,是预防晕厥猝死的关键,像华女士这类病人再发室颤的风险较高,只有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才能保障生命安全。但传统的ICD已然无法适用于患者,唯有植入SICD才是目前最适合的手术方式。
SICD的体积比常规的ICD的稍大,使用寿命在78年。但常规的ICD会在患者左边锁骨下方留下一个小切口,而SICD是在患者左胸肋间留下切口,完全不影响美观。而且SICD的导线是埋在胸前肌肉下面,无需经过静脉血管,这就能够彻底杜绝可能的血管损伤、减少潜在的系统感染风险,保留静脉通路,避免经静脉导线植入或拔除的相关并发症,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功能损毁的风险也会降低。同时,手术过程中无需X线透视,根据人体解剖结构在皮下植入整个系统即可。即使将来需要手术取出,由于手术的位置在皮下,也会极大降低手术风险。
当日手术在全麻下进行,亚心多学科团队完美配合,各自发挥技术优势,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平。患者全程心率稳定,诱颤及转复过程用时短,保证患者术中安全。囊袋制作完美,全程无明显出血。术后优化测试,感知阻抗、向量正常。手术圆满成功,整台手术耗时仅1小时。
患者ICD植入后无凸起,导线紧贴筋膜层植入,也保证患者术后感知良好。目前华女士恢复良好,不久就可以康复出院。
李继文教授表示,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这项技术是在心脏性猝死预防领域取得革命性突破的新技术,它能够提供与传统心律转复除颤器相同的预防心脏骤停的治疗,同时兼顾了微创、美观,能给患者带来更好的术后体验。“这一新技术更适合年轻、不需要起搏以及高感染风险的患者,例如早先发生过装置感染、终末期肾脏疾病、糖尿病,或者长期处于免疫抑制的病人,为无法植入经血管心律转复除颤器的心脏性猝死的高危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