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月不避麻黄,经方时方合用,半日清退高热
专家介绍
·戚正涛
·硕士研究生,中医师。擅长纯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疾病,尤其是中医经典辨治发热、咳嗽、偏头痛、肠易激综合征、胃痛、心力衰竭、失眠、焦虑等内科常见病及疑难杂症。
·【出诊时间】
总院:周一晚上、周四上午
·【工作微信】
地处南国的广州早已感受到浓浓夏意,4月连续多日最高气温都在30℃以上。然而频繁出现的雷雨暴风,又让气温曲线呈现过山车式的魔幻变化,这不,今年5月1日广州白天最高气温仅有17℃,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广州5月记录到的白天最高气温最低值。在这样的寒热交替下,感冒发热就很难避免了。
4月29日下午,突然接到一个老病号的求助短信。说她14月大的女儿连续高热4天,体温最高39.9℃,在当地医院就诊考虑上呼吸道感染,予以输液及口服药物治疗后可短暂退热,旋即复又高热,伴频繁哭闹,大便硬结,当地医院建议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遂求助于中医。
仔细询问病史,发热前无汗,无明显手脚发冷,胃纳一般,大便干结。看家长发过来的患儿视频,精神尚可,面红如醉,舌红苔中后部白腻。确认无新冠病毒肺炎流行病学史及在当地多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后,予以中药辨证治疗。考虑患儿典型的寒包火症状,立清解宣透法,麻杏石甘汤合升降散治疗,处方如下:
麻黄5g、生石膏20g、苦杏仁5g、炙甘草3g、知母8g、僵蚕5g、蝉蜕3g、大黄1g、郁金5g、天竺黄3g、滑石15g、苍术10g、金银花5g,共2剂。
嘱每剂药大火煮开后再煮10~15分钟,滤出后加水复煎,将两次药液混合,分4次喂服,每隔半小时喂一次。如服完还未退热,当晚可以再服药一剂。
孰料患儿当日下午一直在迷迷糊糊地睡觉,家属不忍叫醒就没有给予煲药,到了半夜11点半左右体温开始上升,4月30日凌晨1点左右体温再次升至40℃,再去当地医院就诊,仍予以前面治疗方案,仍是反复高热,中午1点半左右体温再次升至38.6℃。嘱其尽快煮中药服用,如前法。下午3点到5点服药一剂,体温降至37.6℃,嘱继续服用第二剂,如前法。
5月1日中午发信息随访病情,诉服药后体温平稳下降,今晨7点测体温36.9℃,只是仍未解大便。考虑腑气不通,肺热难除,于是减少麻黄、石膏用量,加大大黄用量,嘱继续煮药,如前法。
麻黄3g、生石膏15g、苦杏仁5g、炙甘草3g、知母8g、僵蚕5g、蝉蜕3g、大黄2g、郁金5g、天竺黄3g、滑石15g、苍术10g、莱菔子15g,共1剂。
嘱大火煮开后再煮10~15分钟,滤出后加水复煎,将两次药液混合,分4次喂服,每隔半小时喂一次。服药后若大便通畅即停用,不必尽剂。
晚上11点随诊,诉晚上8点大便始通,体温一直正常。嘱停药观察。
小儿高热是临床常见病种,也是中医优势病种,临床所见辨证属于寒包火者尤为常见。该患儿持续高热无汗,虽用解热镇痛西药强汗,但始终热不为汗解。且观察两日,热峰均在子午之时,提示阳气为寒邪所闭不得发越是主要原因。患儿家属初诊时未能遵医嘱当晚即服药,当晚子时体温再升至40℃,后遵嘱服药,很快热静身凉、腑通肺降。
患儿年仅14个月,半天之内服用麻黄10g,生石膏40g,用量不可谓不大。如此用量,详细的指导每一个煎药、服药的步骤,细致的随诊,做到“胆大心细”,尤为关键。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校对编辑:连萌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