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神秘而致命的消化道出血
2025年1月29日,农历新年初一,神州大地沉浸在春节欢乐、热烈的气氛中,北京儿童医院消化科病房从急诊科收入了一名特殊的患儿,他的血色素仅仅有46g/L,状态非常衰弱和乏力。
住院前5天,他自觉有些腹痛和呕吐,症状并不重,家长发现孩子面色苍白,到附近三甲医院就诊,发现孩子已经有明显的贫血,当时的血色素是76g/L,进行腹部B超、CT等检查未发现贫血的原因,但仅过4天,他的血色素就降至46g/L。家长带着孩子紧急来北京儿童医院急诊就医。初步完善超声等检查也未能发现病因,孩子贫血原因不明,便常规提示便潜血阳性,高度怀疑出血部位在消化道。
随后患儿被转入消化科治疗,经积极治疗及支持,患儿的情况有所好转,血色素升至93g/L,但很快降至74g/L。医生为其紧急做了增强CT,排除了血管病变、肝胆胰腺疾病导致的出血。胃镜检查也没有发现食管、胃、十二指肠球部、降部的糜烂、溃疡、血管病变等出血病灶。
快速失血、病灶不明……家长非常着急,消化科的医护人员在全力以赴与出血竞速的同时,也不断安慰着焦急的孩子和家长。
如果不是上消化道出血,那么就要在5-7米的小肠及结肠寻找出血灶,选择哪种检查明确出血病灶非常关键。经查房及讨论,决定先完善胶囊内镜以尽可能发现可能导致出血的黏膜病变。胶囊内镜实际是一台微型摄像机,植入医用胶囊。患者吞服后,胶囊随胃肠肌肉运动沿消化方向运行,拍摄图像,再把图像传至患者系于腰间的数据传输装置。
几小时后,医生把胶囊拍摄的图像下载于电脑。胶囊内镜检查需要从数千张照片中寻找病灶,医生一帧一帧地检查图像,在低位回肠发现一些咖啡色血迹,且血迹周围黏膜颜色有异常。但因无法控制胶囊的行进速度,仅仅可能发现病灶,但无法确诊,更谈不到治疗。
患儿进行的放射线核素检查提示小肠仍有活动性出血。此时,神州大地还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但是患儿的病情不允许等待,于是再次讨论后,医生决定进行经肛门双气囊小肠镜检查。
双气囊小肠镜是一种用于检查小肠病变的内窥镜,由小肠镜及外套管组成。经肛门进行小肠镜检查是将内镜前端以及外套管先端插至回肠末端,将外套管气囊充气固定肠管;内镜向深部缓慢推进,然后内镜前端气囊充气固定肠管,外套管送至镜头端,气囊充气固定位置,缓慢拉直内镜与外套管,缩短肠管,重复气囊充气、放气以及外套管和内镜的推进、勾拉等操作,可使内镜缓慢向小肠深部推进,以达到检查小肠病变的目的。操作小肠镜难度较大,对检查医生的技能要求较高,在全国各地只有几家医院能给小朋友做小肠镜检查,但在北京儿童医院消化科却有好几位操作小肠镜的高手。于是,检查很快可以实施。
检查过程很顺利,不久,检查医生就在距离回盲瓣1米左右的回肠发现了美克尔憩室(MD),并在憩室中找到可能出血的部位。美克尔憩室又称回肠远端憩室,人群中发生率为3%,4%~6%合并出血、憩室炎、肠套叠、肠梗阻等急腹症需要治疗。其中出血是MD最常见的并发症,约占30%。出血多见于儿童MD患者。憩室内通常包含异位胃粘膜组织,分泌胃酸和蛋白酶引起溃疡性出血,临床表现为无明显诱因的反复无痛性间歇性消化道出血,病程往往较长。大量急性出血时威胁患者生命健康,需尽快明确诊断。
诊断明确!下一步,孩子就会被转入外科进行手术,威胁他的生命的美克尔憩室出血不会再困扰他了。
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每逢春节,患者的病情最牵动他们的神经。2025年的春节,对于消化科的医护人员来说,是工作生涯中无数个不能休息的春节之一。彰显责任和担当,儿医人一直在路上。
消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