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战疫故事】 支援上海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经历
儿行千里母担忧
儿
行千里母担忧
“儿子,现在上海的疫情还是比较严峻的,你在上海要时刻戴好口罩,注意做好防护,保护好自己啊。”母亲每次都在电话里头殷切地叮嘱着。
“老妈,请你放心,我在上海这边一切都挺好的,疫情没有你们想象中那么可怕。来上海支援是我人生最难忘的经历,也是我一辈子都会感到自豪的一件事。”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检验技师陈宪楷坚跟妈妈打电话说。
疫情出现以来,陈宪楷作为科室的业务骨干,一直负责医院的新冠核酸检测工作,每次都主动请缨参与医院大大小小的核酸检测任务,为疫情防控工作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作为南医五院支援上海核酸检测队的队长,陈宪楷平时要负责队员们在上海的后勤保障工作,还时常组织队员们一起讨论日常工作,并时刻叮嘱队员们做好防护,坚决杜绝感染,保证我们团队高质量地完成支援任务,平安归来。
专人专岗,自动仓变“手动仓”
专人专岗,自动仓变“手动仓”
传递标本、试剂拆包、上机、点样、封板、登记、打包垃圾……这是我们每天的日常工作,为了提高速度、减少失误,队员们专人专岗,练就了机械臂似的操作。一板、两板、三板、四板、五板...,我们每个人一个小时就要处理完5到6板的标本,大约有600管左右。加样过程既要快速,又要准确,同时还要保证不能有污染的发生。
陈宪楷的工作日常
“由于我们队员的加样速度已经远超过自动化仪器的速度,为了提高效率,我们实验室最近已经主动放弃仪器自动加样,采用更为辛苦但更快的手工操作。通常人工加样比仪器自动加样快1倍,比如仪器1小时加3块核酸提取板,我们手工加样至少可以加6块核酸提取板。”陈宪楷笑着谈到。
日月轮转,夜以继日,通过与实验室工作人员相互配合,不断优化操作流程,他们创造了每小时5500单管的检测速度,产能从最初设计的每日10万单管,提升到了如今的每日13.2万单管。为了提高检测速度,他们在生物安全柜旁流水线操作,样本管旋开再拧紧,手持移液器取样加样,他们每一次旋转、按压都不容出错,这样的动作,每小时至少重复1000次以上,手上都磨出了老茧,体力和耐力也经受了极大的考验。
除了检测能力不断攀峰,更让这些检测人员感到欣喜的是,阳性率也在逐渐下降,新增社会面感染者已控制在较低水平。上海抗疫已进入冲刺阶段,广东援沪核酸检测队队员们以实际行动展示着辛苦耐劳的,辛勤付出的广东精神,等待他们的凯旋!阴霾终将散去,让上海活力再现!
5月3日队员们的支援上海“满月”合照
供稿:检验医学科陈宪楷、龚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