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首例冠状动脉可吸收支架植入术,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Done!
放支架治疗冠心病司空见惯,金属药物支架永久存在体内。现在,药物性可降解支架能被人体自然吸收,就是那么神奇。近日,南医五院心血管内科一区成功开展从化首例冠状动脉生物可吸收支架植入术,医院冠心病介入治疗再上新台阶,也成为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福音。
今年55岁的张先生反复胸闷已有1年余,最近情况加重收入南医五院心血管内科一区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行冠脉造影示前降支近段弥漫性狭窄,最重处90%,发出第一对角支后完全闭塞,左旋支(LCX)中段弥漫性狭窄,最重处狭窄75%,右冠中段50%狭窄。需行心脏支架植入术。
一听到支架两个字,张先生内心较为抗拒,毕竟那可是金属异物,还要一直放在自己身体里。于是,当周骐主任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生物可吸收支架”这一新技术后,患者及其家属心动了。“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是金属药物支架,放入血管后是永久存在的。生物可吸收支架,是指涂有药物的可溶性支架,会随着时间分解然后被人体自然吸收,靶病变复发后也方便再次支架介入。”
了解到患者的顾虑和实际需求,科室团队充分评估患者病情,认为患者的狭窄血管适合植入可吸收支架。于是在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后,周骐主任带领科室团队,精准地将两枚“生物可吸收支架”植入患者前降支中段至近段、左旋支中段至远段的病变血管内。狭窄的血管立即恢复了血流,心脏也迅速恢复了活力。术后,张先生的生命体征平稳,现已顺利出院。
据了解,此例为南医五院及从化地区开展的首例“冠状动脉生物可吸收支架植入术”,广东省各大医院在这一技术方面也均处于起步阶段,每年完成手术几例至数十例。这一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避免支架植入以后长期抗血小板治疗,从而降低远期出血风险、并且能够使冠状动脉血管保持良好的收缩功能。一直以来,科室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勇于创新,不断将心血管内科前沿的新理念、新技术带到临床中,优化提升团队医疗技术水平,增强优质高效医疗服务,竭力为从化乃至广州北部地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科室简介
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一区,是医院胸痛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广州北部地区急性胸痛患者的绿色通道抢救任务,科室承担广州北部地区心血管病患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心肌炎、心包疾病、心衰)的防治和诊疗,并在心血管危急重症患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衰、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恶性高血压病、主动脉夹层等)的抢救、治疗,心血管介入性诊治及心血管无创性检查等方面处于广州北部地区的领先水平。科室配备由多参数监护仪、心电监护仪、泰尔茂输液泵、除颤监护仪、动脉踝臂指数及脉搏波监测装、床旁心电图机、双通道注射泵、微量注射仪、超声波理疗、中医定向治疗仪、中药封包治疗仪、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以及高级生命支持相关抢救设备:临时起搏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IABP)、德尔格呼吸机等。
科室拥有一支精湛的技术团队,自2015年8月CCU成立以来,为心血管危急重症患者开通急救绿色通道,每年收治急重症患者460左右人次,普通病房每年收治患者2900人次。
科室咨询电话:02061780240
专家简介
周骐主任
南方医科学第五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一区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博士后,德国柏林心脏中心访问学者,中国西部特别人才计划资助获得者,首届胡润榜“中国好医生”称号。先后主持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为代表的各级科研项目4项,累计发表SCI及国内期刊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论文40篇。
临床工作特色:复杂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包括血管内超声指导下的左主干病变,旋磨技术应用于复杂钙化病变,逆向技术开通完全闭塞病变(CTO);能够熟练处理分叉病变以及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治疗。起搏器用于难治性心衰及复杂心律失常,除了常规完成主动电极植入的单腔、双腔起搏器以外,还开展了包括左束支起搏、植入式心脏除颤仪(ICD)、三腔起搏器(CRT),无导线起搏等工作。
在外周血管介入方面,开展了包括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肾动脉、股髂动脉的血管造影及支架植入治疗。
在难治性高血压方面,开展了对于继发性高血压的综合治疗工作,对于肾上腺激素异常所导致的高血压,通过分侧肾上腺静脉采血技术进行筛选,并开展了肾上腺动脉栓塞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