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中心医院率先在巴中市完成机器人辅助手术
近日,巴中市中心医院率先在巴中市完成机器人辅助手术。该机器人在手术中承担辅助定位导航,截止目前市中心医院骨科已成功实施多例机器人辅助手术。
脊柱由于其复杂的解剖结构以及重要的解剖毗邻使其手术风险排名前列,手术学习曲线十分陡峭。其中脊柱置钉技术又是考验年轻医师的一道“高门槛”。目前临床上,脊柱螺钉的置入一般采用徒手置钉技术,该技术高度依赖手术专家的经验和感觉。但因为患者骨骼发育各异,不同的医生经验不一,依旧存在发生螺钉误置的风险。
巴中市中心医院骨科脊柱外科专业团队为进一步提高患者手术效率、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术中辐射、加速年轻医师成长,引进了骨科机器人导航定位系统。据骨科张旭主任介绍,该机器人手术具备以下优势:系统通过将患者术前影像资料与术中影像相匹配,将手术精度提升至1毫米内,保证了钉道的准确性和手术的安全性。
由于导航机器人不需要术中观察椎体骨结构,无需剥离肌肉显露,使得手术进入“精准微创时代”,一个螺钉仅仅需要一个1cm左右切口即可完成置入。
既往腰椎融合术需要术中反复透视、甚至多次置钉,对术者技术要求高。使用机器人辅助手术便可按照术前医生规划的指定路径精确置钉,无需C臂机反复透视从而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术中辐射量。另外,只要提前规划好各项参数,年轻医师即可完成复杂置钉操作,大大降低了脊柱置钉技术学习难度。
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应用是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手术向精准化、微创化、智能化又一次飞跃式发展,将极大造福于巴中市脊柱疾病患者。
背景知识
机器人手术系统又称为外科手术机器人,一般由机器手臂、影像系统、手术规划软件组成。目前手术机器人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主要是由机器人手臂辅助进行外科手术操作的手术机器人(在人体的软性组织上进行手术操作),主要以泌尿外科、普外科等为代表的达芬奇外科手术系统(达芬奇机器人);一类是辅助定位的手术机器人(精确内固定植入),主要应用于骨科、神经外科等定位导航型机器人。骨科手术机器人的作用就是把手术过程中对医生能力、标准化程度要求最高且重复性的一部分工作由机器人辅助完成,既实现了手术的精准性又可以减少医护人员受到辐射的影响。
骨科手术机器人是自己做手术吗?
著名学术期刊《科学·机器人学》(《ScienceRobotics》)曾对医疗机器人的自动化程度做了定义,并分为6个阶段,即无自动化(第一阶段)、机器人辅助(第二阶段)、任务自动化(第三阶段)、条件自动化(第四阶段)、高度自动化(第五阶段)、完全自动化(第六阶段),目前世界主流骨科手术机器人处于机器人辅助(第二阶段)向任务自动化(第三阶段)的过渡时期。也就是说,骨科手术机器人不是替代医生自己做手术,而是辅助医生完成手术,主要起定位导航的作用。
医生如何与智能机器人进行高效协作?
骨科机器人对手术的规划和决策最终是取决于医生的判断,但是骨科手术机器人可以精准透视到骨骼组织,并且机械臂可以精准到达指定位置,可以成为医生的“得力帮手”,实现高难手术安全化、微创手术常规化。
骨科介绍
巴中市中心医院骨科成立于1998年,是以骨科疾病治疗为主的外科及微创为特色的临床科室。骨科为四川省医学甲级重点专科,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巴中市名医名科。
骨科经过多年的发展,编制床位扩充到240张,开放床位300张。骨科分为三个病区:一病区为关节及运动医学专业、二病区为创伤重建及显微修复专业、三病区为脊柱外科专业。现有各级医护技人员70余名,其中高级职称11名,中级职称20名,拥有博士、硕士研究生5人。
骨科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高度的责任心、精湛的技术水平"为患者解除病痛。一病区关节及运动医学专业形成了以髋关节置换、膝关节表面置换、膝关节单髁置换、肩关节置换、保膝保髋、肩膝关节镜微创手术等多方面的医疗特色,特别是髋关节膝关节翻修手术、关节先天畸形的手术治疗已达到巴中乃至省内先进水平,目前正在开展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细胞(生物)治疗。二病区创伤重建及显微修复专业除了开展了四肢、骨盆骨折的微创治疗、断指(肢)再植、皮瓣转移等常规创伤手术外,还开展了小儿骨科、骨搬运等手术,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尤其是在创伤控制、复杂创伤救治方面一直处于巴中领先水平。三病区脊柱外科专业在颈椎创伤、脊髓损伤、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韧带骨化疾病、脊柱畸形(特发性脊柱侧弯、退变性侧弯)、脊柱结核、脊柱微创手术等多方面的医疗特色,近年来开展的镜下融合术、ALIF、XLIF、OLIF、MisTLIF技术达到了省内先进水平。科室目前正在积极开展骨科机器人导航辅助手术,未来骨科将进一步发展微创技术、智能导航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手术方式。
骨科除了完成大量的临床诊疗工作外,还完成本科、大专临床教学任务以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任务,据不完全统计,科室完成各类培训人才200余次,为各区县、甚至临近市县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专业人才。
近年来,科室先后获得各类国家、省级科研项目6项,在SCI期刊、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外科、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等期刊杂志发表专业论文60余篇,获得(参与)省级、市级科技进步奖多次。科室多人在省级医学专业委员会任常委、委员。科室医护人员多次全国、省级学术会议进行交流发言。
未来骨科将以医疗质量为核心,结合现代医疗技术发展成果,以微创和智能导航为发展方向,为骨科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技术。同时,结合骨科疾病的基础研究,协同医教研的发展,促进学科持续发展。努力与各位骨科同道为健康巴中、健康四川、健康中国贡献我们的力量。
作者:杨明坤来源: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