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囊介入,畅快呼吸——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新选择
近日,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团队成功为一例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实施首例肺动脉球囊扩张术(balloonpulmonaryangioplasty,BPA)。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复诊时该患者胸闷气短症状明显缓解,肺动脉压力较术前下降了20%。该手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在肺动脉高压诊治领域掀开了崭新篇章。
84岁的老杨(化名)既往有肺栓塞病史,近两个月来感觉胸闷气喘症状逐步加重,快走后甚至眼前发黑。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就诊,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王蓬波接诊后进行了右心导管及肺动脉造影检查,诊断为“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thromboembolicpulmonaryhypertension,CTEPH)是以机化的血栓阻塞肺动脉,引起肺血管狭窄或闭塞,血管阻力升高,右心室后负荷增加,最终导致右心功能衰竭,常见症状为胸闷、胸痛,活动性呼吸困难,咯血、晕厥等。
针对老杨的病情,王医生提出了“两步走”方案:第一步,继续吃抗凝药和降低肺动脉高压的靶向药物——利奥西呱;若症状仍未见明显好转则实施第二步,进行介入手术——经皮肺动脉球囊成形术(BPA)。老杨回家规范服药1月后虽感觉症状略有改善,但与期望疗效仍有较大差距;于是再次找到王蓬波副主任医师表达了希望进行介入手术治疗的想法。经皮肺动脉球囊成形术(BPA)是一种微创血管介入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先利用导管造影对肺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进行定位,然后通过使用球囊对狭窄局部进行扩张,开通狭窄或阻塞血管,改善肺血流灌注,降低右心室后负荷,达到治疗目的。
微创血管介入手术虽然创伤较小,但对于耄耋之年老杨,其术中风险仍不容小觑。面对老杨的殷殷期待,王蓬波副主任医师在科主任冯健主任的大力支持下决定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开展首例BPA手术。术前王医生进行了充分准备,与李军主任、黄晋博副主任及呼吸重症监护病房的王晓燕主任开展术前讨论,制定了详细的手术应急预案。
2025年1月8日下午,王蓬波副主任医师携孙飞医生,杨正医生采用股静脉血管穿刺的微创方式将导管送至肺动脉,术中造影显示老杨的双肺动脉多处狭窄,在逐段血管球囊扩张后,肺动脉压力明显下降,手术获得了成功。术后1天患者就明显感觉胸闷气短好转,满心欢喜地出院回家修养去了。
经皮肺动脉球囊成形术(BPA)选用股静脉入径,为微创介入治疗,创伤小、恢复快、无需开胸,适用于手术耐受性差,或血栓位于远端手术不可及的部位,或患者拒绝手术等情况,对于局限性狭窄的患者效果尤佳,能够明显改善生存质量,但手术难度大,操作复杂,对术者技术要求较高。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肺血管疾病组介入团队成功实施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甚至是苏中苏北首例BPA术,填补了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该技术领域空白,标志着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在复杂肺动脉栓塞微创介入治疗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为广大江海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供稿:孙飞吴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