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创新 | 0.1毫米血管缝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成功开展襁褓婴儿手指离断再植
近日,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手外科应用超级显微外科技术,为一名七月龄婴儿实施了断指再植手术,精准吻合多根直径仅0.1毫米的血管,成功保全其右手小指和手指功能,创下了我省断指再植最小年龄的记录。术后,该患儿恢复良好,顺利出院。
七个月大的童童正处在学习爬行的阶段,对世界充满好奇,却未曾料到意外悄然降临。去年12月初,童童在家中爬行玩耍时,不慎被落地晾衣架夹住右手,导致右手小指末节完全离断。意外发生后,童童的父母心急如焚,带着童童和断指辗转多家医院,却因孩子年龄过小、伤情严重以及医院技术条件有限,被告知无法再植。后经过多方打听,在得知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手外科在断指再植方面拥有先进技术和丰富经验后,童童一家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此时,距离童童断指已过去3个半小时。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手外科田德虎教授接诊后,立即为童童开启绿色通道,迅速组织手外科副主任医师白江博、主治医师孙乃超和医师任宽组成手术团队,并联系第三手术室护士长董梅和麻醉二科副主任医师石娜做好急诊手术准备,同时与童童父母积极沟通,安抚情绪,“孩子右手小指自指甲根部处完全离断,断指仅黄豆大小,断端软组织挫伤严重且创面不齐,虽然再植难度很大,但请你们放心,我们一定会竭尽全力为孩子做断指再植手术!”
断指再植手术成活的关键在于断端血管的吻合。七月龄婴儿的手指粗细不及成人的1/3,且断端靠近肢体末梢,再植平面越靠近指尖血管越细,能否找到适合吻合的血管也尚未可知。此外,为保证再植断指成活,对未来发育和功能影响降至最低,至少需要吻合1根动脉、1根静脉以及2根神经,整个手术全程都在高倍显微镜下进行,手术精度高、操作空间小,任何细微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手术失败,这不仅要求术者具备高超的显微血管吻合技术,更对手术团队成员之间的默契配合以及应急反应能力提出了考验。
面对重重困难,手术团队在综合评估童童病情后,迅速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并第一时间将童童送入手术室进行断指再植手术。无影灯下,手术团队与麻醉二科和第三手术室紧密协作,迅速完成了清创,彻底清除污染及坏死组织,将小指末节指骨骨折断端贯穿固定。紧接着,在手术显微镜放大25倍的视野下,使用精细的显微外科器械,仔细探寻到了一根直径约0.15毫米的细小动脉和1根直径约0.1毫米的指背皮下静脉。血管壁薄如蝉翼,管腔细若发丝,即便是最小的缝合针也几乎能把血管管腔占满,每个吻合口只能缝合4针,每一针仅有一次机会,缝合难度极大。手术团队凭借过硬的技术本领和精益求精的态度,成功吻合血管并缝合两侧指神经断端外膜,既确保了手指功能又兼顾了肢体的美观。经过近一个半小时的“精雕细琢”,童童右手小指末节皮肤颜色恢复红润,指腹饱满,毛细血管充盈反应良好,手术取得成功。
完成再植手术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术后婴儿哭闹、不配合等各种因素容易造成再植手指血管痉挛,导致手术失败。为确保万无一失,手外科主任于亚东教授和二病区主任张冰教授多次到床旁探望,并组织医护人员制定术后治疗及护理方案。在手外科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童童恢复良好,右小指再植部分完全成活,童童一家心头悬着的石头也终于落下,并为一周以来一直尽心奔波的医生和护士送上锦旗表达内心由衷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手外科历史悠久,享有盛誉。早在1965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手外科创史人凌彤教授,就成功实施了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首例断指再植术并成活,1973年又成功将双腿离断的左腿异位移植于右腿,在国内引起轰动,从而奠定了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手外科在国内领先的学术地位,2017年以来又相继成功完成“全耳廓离断再植”“十指离断再植”“手臂撕脱再植”“拇手指全型再造”等多种高难度手术。六十余载,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目前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手外科整体实力雄厚,可高水平实施各种特殊类型的断肢(指)再植与“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的拇手指全型再造,利用游离穿支皮瓣及游离组织瓣等显微外科技术与骨肿瘤科、口腔颌面外科、整形外科等交叉学科合作开展高难度手术,整体修复重建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来自: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