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科扶琼团队与中科院发表联合研究成果,为狼疮肾炎患者的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科主任医师扶琼团队与中科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张晓明教授团队合作,通过单细胞多组学技术,首次发现狼疮肾炎(LN)患者肾脏组织局部存在活跃的B细胞滤泡外免疫应答,这与其邻近的颗粒酶K阳性CD8T细胞在肾组织内的高度浸润和活化密切相关,揭示了LN肾脏中的致病性免疫微环境。该研究成果发表在BMJ旗下的风湿病学领域顶级刊物AnnalsoftheRheumaticDiseases(《风湿病年鉴》,影响因子20.3),为LN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中青年女性。肾脏是SLE最常累及的器官之一,高达三分之二的SLE患者会在发病5年内出现狼疮肾炎(LN)临床表现,而在LN诊断后的10年内,5%~30%的患者将最终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病。LN的核心发病机制目前尚未阐明,探索基于LN具体发病机理的靶向精准治疗,是当前风湿领域的研究重点和难点。
SLE的核心特征之一是B细胞的过度活化和多种自身抗体的产生。B细胞可通过生发中心途径或滤泡外途径分化为抗体分泌细胞(ASCs),一般认为活动性SLE患者体内存在活跃的滤泡外抗体应答,但应答场所未知。研究发现LN肾脏中存在浸润的B、T细胞和ASCs,形成三级淋巴结构(TLS),但这些TLS中往往缺乏生发中心,提示LN肾脏局部可能存在活跃的滤泡外抗体应答。然而由于人类样本来源的稀缺和技术的局限性,目前尚无直接证据证实这一假说。
该研究首先通过单细胞测序(scRNA-seq)和单细胞免疫组库测序技术(scBCR/TCR-seq)对6例LN患者肾脏穿刺标本和配对外周血进行检测,首次从分子水平证实了LN肾脏存在以年龄相关B细胞(ABCs;又称为非典型记忆B细胞,AtMs)和ASCs为特征的滤泡外免疫应答,具体表现在:LN肾组织存在大量ABCs和ASCs,且ABCs和ASCs之间存在潜在的分化联系;与外周ASCs相比,肾脏ASCs存在以IGHG1和IGHG3型为主的克隆扩增,而克隆多样性明显下降,且肾脏ASCs基因突变频率明显降低;存在肾脏特异性BCR克隆,其中相当一部分序列属于IGHV4-59家族。在T细胞方面,结合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化技术,发现颗粒酶K(GZMK)+CD8T细胞是在LN肾脏浸润程度最高的CD8T细胞亚群;其在肾脏中的浸润程度与LN病情严重程度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提示GZMK+CD8T细胞可能是介导LN肾脏损伤的核心T细胞亚群。进一步分析提示LN肾组织GZMK+CD8T细胞与ABCs在肾脏中的浸润程度正相关,两群细胞共同参与形成肾脏TLS,并且炎症、应激等通路在这两群细胞中均发生了高度活化。肾脏GZMK+CD8T细胞高表达IFNG,存在高度活化的II型干扰素通路,体外功能实验发现该群细胞可通过分泌IFN-γ和IL-21促进ABCs的分化。
综上,通过单细胞多组学技术,该研究揭示了LN肾脏中滤泡外B细胞应答的特征,发现GZMK+CD8T细胞可能是参与LN致病的核心T细胞亚群,并通过与ABCs互作形成狼疮肾脏致病性免疫微环境,上述结果为LN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仁济医院风湿科主治医师吴春梅和中科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江珊、陈泽川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仁济医院风湿科主任医师扶琼和中科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张晓明教授为该论文通讯作者。同时,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及上海市科技基金等多项经费的资助。
多年来,扶琼团队聚焦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已相继在AnnalsoftheRheumaticDiseases(《风湿病年鉴》)、Arthritis&Rheumatology(《关节炎和风湿病学》)、Cellular&MolecularImmunology(《细胞与分子免疫学》)等知名期刊发表多篇著作,其中关于来氟米特在狼疮肾炎维持期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成果为狼疮肾炎的维持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已被写入国际权威的KDIGO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