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开刀变小切口,机器人手术助力肝脏肿瘤切除
机器人四条机械臂,
通过4个直径1cm的小孔进入腹腔,
主刀医生坐在控制台上,
熟练操作控制杆和脚踏板……
凭借丰富的手术经验,手术团队借助机器人的“手”,利用机器人辅助系统放大视野、灵活操作缝合等优势,顺利为患者切除橙子大小的肝血管瘤。
这就是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肝胆外科靳斌教授团队,为两位患者实施的机器人肝血管瘤切除术。以往需要“开膛破肚”的大切口手术在国产机器人的帮助下,在患者腹部仅留四个直径1cm左右的小孔,出血不到50ml,就可以完成血管瘤的切除。患者当天下地,术后3天即可出院。
肝脏血管瘤是发生于肝脏部位的常见良性疾病,以成年女性为主要发病人群,患者多数无明显临床表现,肿瘤较大可能会有出血风险,还可出现周围器官组织压迫症状、腹部包块、腹部疼痛、恶心、食欲不振、食后饱胀甚至持续发热等不适症状。对于多数肿瘤较小且无症状的患者可不进行治疗、定期复查,对于肿瘤较大或有明显症状的患者,主要通过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此次为两位患者进行手术的机器人是由中国企业研发并获准上市的首款四臂腔镜手术机器人。该机器人为手术提供了清晰放大的3D腔镜视野,每个机械臂操作灵巧、可翻转角度大,精确度和稳定性好,精准的操作可减少患者周围血管脏器损伤等不良并发症的发生,克服传统开放手术的创伤大、出血多、并发症概率高等问题,实现精准、安全、高效、微创伤的外科手术操作。
机器人肝血管瘤切除的顺利完成,是医院继完成全国首例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后,在肝肿瘤切除方面的又一次突破。外科医生安坐于控制台,便可观看手术部位的沉浸式三维高清影像,并通过控制机械臂操控患者体内的手术器械,在完成一系列与人体手腕相似动作的同时,可滤除手术中人手的固有震颤,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为患者带去更加微创的手术体验和更多生理功能的保留。
肝脏手术历经传统开放手术、腹腔镜手术、机器人微创手术阶段。微创机器人手术系统的出现,克服了传统腹腔镜手术的不足,使手术的微创化、精细化程度加深,推动了外科手术模式产生革命性的变化,让更多患者受益。
专家简介:
靳斌,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副院长、肝胆外科主任医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器官移植科主任,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师从中国著名肝脏移植专家、活体肝移植奠基人王学浩院士,主要从事普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擅长器官移植、肝胆外科、腹腔镜外科,特别是腹腔镜肝切除术、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各类高难度、复杂的腹腔镜手术。目前完成各种腹腔镜肝切除手术1500余例,全国一百多家医院推广腹腔镜手术;独创“七步法模式化肝切除技术推广与应用”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来源:肝胆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