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品津:经常腹痛、腹泻,小心这种病盯上了你!
卷首语
做好健康第一责任人,需要全民共同提高健康素养。
2023年的伊始,当我们关注持续了三年的新冠病毒时,我们同样需要关注其他疾病,只有掌握足够的健康知识,才能为自己和家人筑牢健康的屏障。
2023年1月6日-8日,第九届广州消化道疾病周在广州举行。在此全国乃至世界知名消化道领域专家共聚探讨结直肠癌、炎症性肠病、胃癌等消化道领域疾病之际,我院联合广州日报融媒矩阵将深入大会一线,捕捉大咖的身影,将消化道名医团队邀请到台前,共同为大众健康齐心科普,推出一系列囊括报纸、APP图文、视频的融媒报道。
胡品津:
经常腹痛、腹泻,小心IBD盯上了你!
十几岁的孩子经常腹痛,生长发育比同龄人缓慢,二三十岁的青壮年反复腹痛、腹泻……这些都可能是炎症性肠病(IBD)发出的信号。
二十多年前,IBD还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疾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IBD发病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这种病又时常被误诊为肠胃病,有的患者折腾数年才得以确诊。
在第九届广州消化道疾病周来临之际,中山大学“资深名医”、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消化内科胡品津教授为我们系统科普IBD疾病的相关科学认识。
两个高发年龄段:
15-30岁和30-40岁
今年77岁的胡品津从医56载,他介绍,二十年前IBD在国内很少出现,而欧美国家发病率比较高,并且在2000年左右发病趋势进入一个稳定期,“这种疾病的发病率与城市化水平有关,越发达的地方发病率往往越高。”胡品津介绍,它的发病跟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有很大关系,其中环境因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外,饮食方式也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如果个人的饮食偏向油炸类、含脂肪多食物,蔬菜水果摄入量少,这些因素会影响到肠道正常菌群的生长,从而容易引起身体免疫系统调节的紊乱。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原因未明的、非特异性的炎症性肠道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症状是腹泻和便血,克罗恩病主要症状是腹痛、腹泻和体重下降。
如果反复、长期出现这些症状,要怀疑炎症性肠病,要通过内镜、放射影像学等检查来进一步确定诊断。
目前,克罗恩病的发病年龄相对比较年轻,从15岁到30岁之间最为常见,现在中国儿童的病例越来越多。溃疡性结肠炎发病高峰年龄是30岁-40岁。
有这些症状切勿
轻信为肠胃病
胡品津教授介绍,IBD疾病的症状并不特异,要借助检查辅助诊断相对比较多,首先需要做肠镜,甚至需要进一步做小肠镜,还需要放射影像学CT小肠造影等,这些检查对设备要求比较高,而由于人们又担心做起来不舒服,因而愿意做的依从性不足。
专家认为,对于这二十年逐渐常见的IBD疾病,国内需要做的工作,首先应是需要增加对医务人员的普及,医务人员对IBD的早期症状、早期诊断必须有所认识。
如果患者有症状,很多人往往当作普通胃肠病,现在有很好的办法,就是先做一个简单的大便潜血检查,预算足够的还可以做粪便的钙卫蛋白检查。
当通过大便初筛发现确实有问题,可以再进一步肠镜检查,从而一步步确诊。
从症状来看,溃疡性结肠炎发现相对比较容易,腹泻、便血,马上做个肠镜加上病理活检基本就可以诊断。克罗恩病诊断难度相对较高,从有症状到确诊可能需要好多年,有的甚至并发症出来才被发现。克罗恩病主要症状有腹痛、腹泻、体重下降,它的症状不特异,被发现相对比较难,“如果青少年出现反复腹痛、腹泻症状,特别是有体重下降,儿童有生长发育不良、迟缓,一定要提高警惕。这时首先是肠镜检查再结合放射影像学等检查确诊。”胡品津提醒。
应对:
MDT多专科综合诊断
随着这二十年人们对IBD这一疾病的认识逐渐加深,越来越多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手段也应用到临床中。
在推动国内IBD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发展道路上,胡品津是引路人也是领跑者之一。十年前,胡品津在中山六院成立炎症性肠病诊治中心,同年,他还组织修订IBD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对该病进行有史以来最全面系统的梳理,进一步实现炎症性肠病治疗的规范化。
胡品津在国内最早组建IBD多学科诊疗(MDT)团队,集合多个相关专科的专家,共同提升IBD的诊疗水平。
如今,中山六院消化内科每年接诊患者中,超过三分之二是全国各地IBD患者,不少更是疑难杂症患者,“MDT多学科团队强大,有消化内科、结直肠外科、肛肠外科、病理科、放射科、超声科等多科室联合诊治,我们是全国最早建立并健全发展起来的IBD多学科协作团队和诊治模式。中山六院本身有非常明确的胃肠专科优势,这方面综合实力很强,无论是诊断临床经验还是临床研究都比较重视,因此对IBD疾病的综合治疗也提供了很好的医疗救治资源和人才队伍。”
据介绍,现在炎症性肠并的慢病管理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2011年1月,“一起战胜克罗恩病”QQ群在胡品津倡导下成立,目前注册人数近2300人,是全国最大的炎症性肠病病友QQ群,并已由郅敏一位医生在线答疑发展到消化内科每位医生在周五固定时间轮班。
由于在线问诊人数的增多以及病情特殊需要,每周一天的答疑无法满足需求,经多方探讨,中山六院于2014年创办“常在心”病友之家,目前已组织20余场线下患者教育活动,患友们也通过这一社会组织参与到疾病的管理和日常社交的互动中。
【胡爷爷语录:】
我今年77岁了,在医疗一线56载,唯一的原因就是对医学的热爱。做事情你努力用心做好就行了,不要去想别人是否尊重你,是否看得起你,是否认可你,停止内耗,只管努力干!
——胡品津
本文指导专家
消化内科胡品津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大资深名医。医疗总监、消化内科学科带头人
学术任职:亚洲炎症性肠病学会前任主席,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前任组长。《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主编、《内科学》第七版副主编、主持制定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
国内消化内科领域著名专家。曾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首席专家(学科带头人)、药物临床试验基地主任。曾主持获广东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华医学奖三等奖、教育部提名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终审:朱昌平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健康有约
图/图蜗创意、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
推荐阅读
✦
►
2023,一起迎接春暖花开
►
2022,中山六院人的坚守
►
【答个疑】
“水泥封鼻”、“刀片嗓”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