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老人行为反常,要警惕“老年抑郁症”
随着社会逐渐老龄化,老年心理健康愈发受到关注。老年人退休后,大多在家无所事事,心理落差大,容易出现焦虑、烦躁等不良心理,而且儿女们忙于工作,大多不在身边陪伴,老人就会感到孤独,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老年心理障碍。老年抑郁障碍是老年人常见的精神心理障碍,严重影响老年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
抑郁障碍目前病因尚不明确,与遗传、病前人格特征、心理社会因素、生理躯体因素等有关。老年抑郁障碍发作的临床症状常不太典型,与青壮年期患者存在一些差别,认知功能损害和躯体不适的主诉较为多见,情绪症状常被其它主诉掩盖。同时,老年抑郁障碍还存在着自杀风险高、社会心理因素多、人格改变问题突出、躯体合并症和合并用药多等特点。
老年抑郁障碍的诊断和其它年龄段抑郁障碍诊断的原则相同,主要根据病史、精神检查、病程及量表测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其它相关检查,由精神科专科医生(尤其是老年精神科专科医生)诊断。典型抑郁发作表现有情绪低落,整日表现忧伤,对外界事物提不起兴趣;不愿参加正常活动,甚至远离人群;自我评价低下,缺乏信心,回忆过去而谴责自己;伴有心情烦躁,有时易怒;明显的精力减退,常诉疲乏无力,睡眠不佳,食欲减退;反应变得迟钝,思维变得缓慢;言语活动减少。躯体不适感,感觉浑身不适,如慢性疼痛、胃部不适、腹泻或便秘,胸闷,心悸,但相应的医学检查检查无明显异常发现。消极观念,出现自责、自杀念头,甚至自伤和自杀行为。由于部分患者会否认心理情绪问题,且主诉多为躯体症状,家人、朋友最好可以早期识别,以免漏诊。
老年抑郁障碍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其它治疗(电休克、经颅磁刺激等)。老年患者对药物的代谢减慢,起效时间延长、副作用敏感,用药时需注意遵循相关指南,由精神科专科医生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并全程及时评估和调整。对于老年抑郁障碍患者,心理治疗也非常重要,心理治疗可部分改善症状、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助于预防复发。在日常生活中,科学饮食,注意荤素搭配,饮食均衡,补充营养,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的心态,为疾病治疗提供客观基础。
老年抑郁障碍患者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劳逸结合,适当锻炼,积极参加娱乐活动,参加集体活动,有助于缓解这种不良心理状态。结交老年朋友,可以减少老人的孤独感及与社会的隔绝感。家人给予心灵关怀,子女不管工作多忙,多抽空与老人们聊聊天、拉拉家常,让老人感受到重视和关怀,对老年抑郁障碍的预防和改善起到很好的作用。
供稿|赵俊鹏
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全媒体团队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