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名医学生到白衣“外交官”的曲折成长路——我与国学巷37号的故事
我叫杨轶,目前正在距离中国约12000公里的非洲几内亚湾岛国——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作为中国(四川)第17批援圣普医疗队的队长,执行为期18个月的医疗援助工作。
我与华西的故事开始于23年前。虽然从小就听老师“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教导,却并不像周遭许多同事与同学,生于医学世家或者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济世良医。但1999年的高考,命运的车轮意外地将我带到了华西坝,我成为了一名华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生。
从此,我紧紧地与华西联系在了一起。
最初两年多基础课程的学习波澜不惊,并没有让我对医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给懵懂的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变化是——2001年,华西医科大学和四川大学合并,更名为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合校给我带来了辅修工商管理的机会,那时的我甚至还憧憬以后要弃医从商。
大三,我们开始学习病理学,它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极其重要的桥梁。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开始感受到各种疾病在人体上产生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改变。病理标本库中见识到了几代华西人累积下来的珍贵病理标本。
书本上描绘的疾病一一出现在实体标本中,第一次看见吸烟人布满黑乎乎孔洞的肺、充满蛔虫尸体的胃、坏疽的手指以及各类肿瘤包块给我带来的视觉和心理冲击至今都无法忘怀。连我自己可能都没有感觉到,医学慢慢真正地开始吸引我。
接着是诊断学的学习,接触到一个个当时让我称奇的“标准化病人(SP)”。他们扮演病人,让医学生们模拟问诊、查体,体验当医生的感觉,是华西临床医学教育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第一次学会在使用冰凉的听诊器去接触病人皮肤听诊之前,应该要有一个焐热的过程。第一次“见识”到急性阑尾炎麦氏点压痛应该有什么样的表现。印象最为深刻是一位特殊的SP老师,他坦然赤裸地站在我们面前,用自己的身体指导生涩羞怯的我们如何进行男性的生殖系统查体,现在每每回想起来,都会对那位老师肃然起敬。
通过这种一对一的学习,我掌握了如何通过规范、准确的问诊、查体获取有用的临床信息。如侦探一般抽丝剥茧进行思辨、确立诊断的过程让我着迷,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才真正地接受了医学,并愿意使之成为我毕生从事的职业。
我现在是一名血管外科医生。人生充满了巧合,开启我外科医生梦想的就是我人生中参与的第一台手术——一台血管外科最常见的静脉曲张手术。
那时,作为见习同学的我并不知道何为血管外科,只是换班进入当时华西院区最高的第二住院大楼手术室,在第一次上台的激动中辅助完成了手术。虽然当时对于华西医院“厚德精业,求实创新“的院训并没有太多深入的理解,但手术中老师们精湛的技术,把一定要成为外科医生的“种子“在我心中种下了。
大四到大五临近毕业的那一年多时间里,可以算是我的“至暗时刻”。成绩优异、年年奖学金的我,接连遭遇保研、考研失败,住院医面试初轮淘汰等数万点的暴击。皮糙肉厚的我并没有消沉,反而愈发冷静,我相信“那些没有打垮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我抓住成为影像科规培住院医生的机会,在国学巷37号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地方,不断地沉淀自己。
在轮转的两年时间里,我利用一切机会,通过和同学换班、顶班等等所有可能的方式,争取在外科上手术的机会,尽可能地学习外科基本技能和知识,更加近距离地感受到了外科的魅力——“犹如侠客一般的手起刀落,诸多的难题游刃而解”,其中的乐趣是不可言喻的。在没有落下规培临床工作的同时,吸取了上一次考研失败的教训,老实啃课本,夯实知识点。2006年我如愿考研成功,攻读华西普外科硕士研究生继续追寻自己的外科梦。
我深信人生中的相遇总会伴随着美好,在我求学和从医的路上,每个关键的节点都会遇见引我入正途的老师。初入大学时,如大哥般亲切的韩宇老师,让我迅速融入了大学生活;知性暖心的程春燕老师激发了我的自信,调动了我发挥能力承担责任的信心,让我能够成功竞选大学班长并积极投入到社团工作中;住院医生阶段谦和博学的蒋力生老师是我普外科的引路人,让我真正了解了外科。更大的幸运是,遇见研究生阶段的两位导师——从无到有、一手创立华西血管外科的赵纪春教授;中国肝移植界泰斗、引领活体肝移植在中国发展的华西医院终身教授严律南。这两位导师,是我学术的“领航灯”、人生的领路人,在他们身上我逐渐明白,作为一个医者、一个华西人“厚德精业,求实创新“的意涵。身处华西这样的环境中,前有医学大家的引领,周遭尽是优秀而勤奋的同事和同学,在优秀的人身边久了,不知不自觉自己也成了追光的人,即使手中没有握着光,也会身披光芒。
2011年博士毕业后我顺利留院工作,在赵纪春教授的引领下,不断突破医学极限,完成了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挑战,挽救了许许多多鲜活的生命,掌握了复杂主动脉疾病以及腹膜后肿瘤救治领域国际先进治疗技术。在此过程中,华西血管外科从无到有,我也有幸成为了这一创举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成长。
我自幼便有一个从军梦,一直憧憬有朝一日能够为国出征。成为医生之后,从汶川地震、到雅安芦山地震,再到新冠疫情爆发,每当发生大的自然灾害或者疫情,医院组建应急医疗队时,我都会第一时间积极请战,但因专业限制和机缘巧合一直未能如愿。
我身边有一名特殊的老师兼同事——“中国最美援外医生”马玉奎教授。马老师分别在非洲安哥拉、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先后两次执行援外医疗任务,他的事迹和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我。我们血管外科更是在2018年获得“全国优秀援外先进集体”称号。我也暗下决心有机会一定要成为一名援外医疗队员,用另外一种方式报效祖国。非常幸运,这个愿望得到了同为医生的妻子的理解和大力支持。
2020年11月,我第一时间主动报名参加赴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医疗队预备队员选拔。经过半年多的语言学习和前期准备,我通过考核,顺利成为了中国(四川)第17批援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医疗队的队长兼临时党支部书记,于2021年9月18日带领医疗队全体8名队员抵达非洲几内亚湾岛国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开始为期18个月的援外医疗工作。
截至目前,已经带队在圣普执行援外任务13个月,作为华西人我始终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带领医疗队队员们开展各项援外医疗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开拓了20余项四川援外医疗创新工作。完成圣普第一台超声引导下静脉曲张微创硬化剂封闭术,第一台单孔腹腔镜手术,第一台微创拔牙手术,第一次圣普青少年牙齿涂氟公益项目,编撰第一本葡语心电图手册,开创中-圣普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新探索,第一份圣普华人全面的健康档案。作为一个“白衣外交官”,带领医疗队员们为圣普带去了健康和希望,为中非健康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贡献了四川卫生健康人的力量。
幸入万德门,筑梦华西坝,启德堂前观银杏,钟楼荷塘迎花香。
过往的23年是华西医院蜕变腾飞的23年,也是我从医学生逐渐成长和成熟、变成华西医生的23年。我和国学巷37号的故事还将继续,我非常盼望援外期满顺利回归后,继续作为华西这艘医学巨轮上的追光人之一,迎着风,向着光,不断勇敢努力地向前奔跑。
亲爱的们,
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建院130周年院庆日来临之际,我们持续面向广大病友、医务人员、医学生、华西校友,征集“我与国学巷37号的故事”,欢迎大家向邮箱hxxcb123@163.com投稿。一经采用,将在华西医院微信公众号陆续推送,还会给作者送上华西文创精美礼品!
期待你的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