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冬时节温阳祛寒湿用隔姜灸正好!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秋分过后,天气逐渐由炎热转为秋凉。孟冬时节,此时平素体虚寒湿滞者可适当进行隔姜灸。
“隔姜灸”是中医外治艾灸疗法“隔物灸”中的一种。最早见于明代《针灸大成》,书中记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明代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也提到:“单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处,用艾炷于姜上灸三炷,黄水即出,自消散矣。”可见隔姜灸在我国的医学史上使用历史悠久。
隔姜灸的操作方法
1.隔姜灸疗法是将新鲜的姜切成直径2~3cm,厚度约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腧穴或患处。
2.再将锥形艾柱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若被灸者有灼痛感可将姜片提起,使之离开皮肤片刻,再行灸治。
3.以红外线灯离穴位25cm处恒温加热。
4.艾柱燃尽,易柱再灸,直至灸完应灸壮数,一个艾炷为一壮。
5.一般应以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隔姜灸的作用
隔姜灸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
中医认为,隔姜灸可适宜一切虚寒、湿滞性疾病。可分三大类:一类是治疗阳气不足引起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寒感冒;第二类是与虚寒湿滞有关的疾病,如胃肠病、关节炎、虚寒性头痛;第三类是月经不调、月经拖尾,寒湿带下等。
本疗法的特点是用姜,利用姜的药性,加上艾灸的作用,以达到治疗的目的。生姜,味辛,性微温。入肺、心、脾、胃经,具有调和营卫、散寒发表、祛痰下气、消水化食、调中和胃、开宣肺气等作用。艾草性苦、辛、温。入脾、肝、肾经,《本草纲目》中记载:“艾叶能灸百病。”《本草从新》曰:“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重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火灸之,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说明用艾叶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寒湿、回阳救逆的作用。艾叶还可以温经,改善血热、气虚、气郁、血瘀;可以扶护正气,增强机体抵抗力。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侵。姜、艾同时作用于穴位上,通过经络由表达里,有利于活血化瘀,加强散寒除湿止痛功效。
隔姜灸不同穴位的功效
(1)肾俞功效:补益肾精、化湿利水、益水壮火、益智聪耳、强壮腰膝。
(2)腰阳关功效:温阳散寒、舒经活络。
(3)神阙功效:温阳散寒、回阳救逆、调理脾胃、消食导滞、延年益寿。
(4)气海功效:补益元气、补肾固精、调理气血。
(5)关元功效:培补元气、回阳固脱、益肾固本、调理冲任、延年益寿。
(6)中极功效:调理任脉、清理下焦湿热、调节膀胱气化。
(7)归来功效:调经止带止痛、活血化瘀。
(8)中皖功效:调理脾胃、健脾益气、化湿和胃、降逆止呕。
隔姜灸的注意事项
1.肚脐的药贴可在炙完后2小时撕掉,如果觉得局部皮肤不适可随时撕掉。
2.局部皮肤炙后若出现轻微的小水泡,属正常现象,请不必惊慌,请联系医生,不要自行处理。
3.隔姜灸用的姜应选用新鲜的老姜,宜现切现用,不可用干姜或嫩姜。
4.姜片的厚薄,宜根椐部位和病证而定。一般而言,较为敏感的部位,姜片可厚些;急性或疼痛性病证,姜片可切得薄一些。
5.施灸后宜暂避风吹,或以干毛巾覆之轻揉,促使汗孔闭合。
6.实证上火、阴虚火旺、月经量多、怀孕期间等情况不适宜隔姜灸。
隔姜灸后饮食建议:
饮食适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不宜过饱,不宜食用太过生冷、苦寒的食物,以温食为佳。
隔姜灸后食疗方
方一,金笋薏米毛桃汤
材料:金笋(红萝卜)一根、炒薏米30克、五指毛桃15克、生姜3片、排骨400克。
做法:五指毛桃、炒薏米洗净;金笋滚刀切块;排骨焯水备用;把所有材料放置瓦锅中,加入清水大火2000mL煮开,中小火煲1小时,食时调入精盐即可。
功效:健脾祛湿、补充维生素。适合一般人群。
方二,鸡血藤白术茨实猪尾巴汤
材料:鸡血藤25克、白术15克、茨实20克、蜜枣3个、猪尾巴400克、生姜3片。
做法:鸡血藤、白术、茨实提前浸泡15分钟,蜜枣去核,猪尾巴斩块。所有材料与生姜一起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武火滚沸后改为文火煲约1个半小时,调入食盐便可。
功效:活血补血、益肾强腰、补脾止泻,除湿利关节等功效。适合脾胃虚寒腹泻,腰腿关节冷痛者。
专家简介
周华珺
河西门诊部主任、副主任中医师、中医药膳指导专家
从事妇科、生殖医学临床工作二十余年,先后多次到广东省中医院妇科、广医三院生殖中心进修学习,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中医妇科有较深的造诣。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不育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盆腔炎、复发性流产、痛经等。
出诊时间:星期一至星期五上午(茂名市中医院河西门诊部)
供稿:黄婵(指导老师:周华珺)
茂名市中医院
微信订阅号
长按关注
茂名市中医院
微信服务号
长按关注
电话:0668-2222222
地址:茂名市油城五路7号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