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润肺,别只吃梨!
入秋三分虚
养肺护肺正当时
秋季养肺护肺有什么误区?
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呢?
我院呼吸内科专家和大家来讲讲
很多人都知道秋季要润肺,而在
中医看来,肺是个娇弱又重要的脏器。
肺称为“华盖”,也就是形容肺像雨伞一样,是给五脏六腑挡风遮雨的。
“主呼吸之气”是肺最本职的工作,它上与鼻、口相通,气体可由此直接入肺。
肺气受伤,呼吸之气就会发生异常改变,进而出现咳嗽、喘等呼吸道症状。
除此之外,肺还主持着人体的水液代谢,通调水道,就像自然界的河流由高到低流动一样,肺就相当于人体高处的水源,在气的推动下,水液向皮表四周与人体五脏六腑流动。
接下来便以秋季辨证补肺养肺与常见润肺食物来展开分析。
秋湿之后方为秋燥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纬度、海拔不同,真正入秋的时间先后不一。比如广东所处的东南沿海在10月份以前,其实基本延续夏季的暑湿气候,中医把这段时间叫做“长夏”,长夏的气候用八个字概述:天气下迫,地气上蒸,就是形容它是湿热并重的,因此“秋燥”一词并不能完全概括岭南秋天的气候特点。所以在秋季养肺,前期侧重于“健脾化湿”,中后期则侧重在除“秋燥”。
一般来说,当暑热尚未完全消退,而湿邪悄然生长,此时疾病防治应多考虑祛“秋湿”。
除了顺应时节,还要结合个人体质,湿气重的人常有这些典型表现:
(1)粘腻感。
粘腻感就是感觉浑身油腻难除。例如:舌苔上有厚厚白白的一层东西,自觉食之无味或胃口偏差。或者大便不畅,有粘腻感等。
(2)沉重乏力。
浑身很沉很蒙,抬不起手臂腿脚,不想动弹,使不上劲。
(3)代谢不好。
如果觉得容易浮肿、虚胖,容易长大肚腩,对身体产生的废物难以代谢出去,血脂高、血糖高、血尿酸高的人群更容易体内有湿。
(4)分泌油脂。
当湿气积存在系统中,很容易引起不爽快。脸上会有出现脏物,头发也易出油,甚至也会造成掉发增多的现象,可以通过按摩相应穴位如曲池穴(起肘部时出现横纹的外侧段为曲池穴)和丰隆穴(从腿的外侧找到膝盖和外踝这两点连成的直线,其中间点即丰隆穴)来缓解症状。
祛“秋燥”并非人人分“梨”
秋湿之后方为秋燥,而除“秋燥”,据大部分的人第一反应是不是吃梨润肺呢?秋季吃点梨固然没错,然而,一味吃梨润肺,有可能养肺不成反伤身!
对于“秋燥”来说,也分温燥、凉燥。秋分节气是秋天的分界线,从白露到秋分,天气气温继续下降,但仍较炎热,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所以空气的湿度下降,导致空气较前干燥,此时为中医所谓的温燥期。过了秋分,到了寒露、霜降节气,气温降低,空气的湿度也进一步下降,就是中医所谓的凉燥期。在凉燥期有些人吃了梨、百合、贝母等润肺食物,会出现拉肚子、胃胀等症状。这是因为上述几种药食物都偏凉,脾胃虚弱的人吃了会加重脾胃负担,继而出现不舒服的症状。
不同的“秋燥”如何进行调理?对于温燥,可以用百合银耳羹或秋梨膏等甘润之品润肺去燥;对于凉燥,可以吃些偏温的食物,如山药、山芋、板栗等暖脾润燥。当然,中医讲究“天人相应”,因此在秋季养生时,不能只看节气的温或凉,还要考虑人体自身的虚实、寒热等体质情况。建议脾胃虚弱的人,不要单独食用润肺食物,可以加一些陈皮中和凉润食物的偏性。
正确秋冻不生杂病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所谓“秋冻”,通俗地说就是“秋不忙添衣”,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秋冻”是含有积极意义的健身办法,是古今养生都十分强调的秋天养生方法。
但在医生看来,“冻”错了,也可能会酿成大祸。“秋冻”还要因人、因天气变化而异。若是老人、小孩,由于其生理功能差,抵抗力弱,在进入深秋时就要注意保暖;若是气温骤然下降,出现雨雪,就不要再“秋冻”了,一定要多加衣服。
秋季岁金,燥气流行,在燥气中还暗含入冬前的凉意。人们经夏季过多的发泄之后,机体各组织系统均处于水分相对贫乏的状态,如果这时再受风着凉,极易引发头痛,鼻塞、胃痛,关节痛等一系列症状,甚至使旧病复发或诱发新病。老年人和体质较弱者对这种变化适应性和耐受力较差,更应注意防凉。
蜂蜜润肺正当时生蜜却不得乱吃
入秋每天一杯蜂蜜水,不少人这样来养肺润肺,而在医生看来,蜂蜜虽好,却有讲究。
蜂蜜所含的营养成分特别丰富,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和果糖,两者的含量达70%,此外,还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等。蜂蜜具有强健体魄、提高智力、增加血红蛋白、改善心肌等作用。
《本草纲目》记载:“蜂蜜有五功:清热、补中、解毒、润燥、止痛。”现代医学也证明,蜂蜜对神经衰弱、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肺病等,均有疗效。在秋天经常服用蜂蜜,不仅有利于这些疾病的康复,而且还可以防止秋燥对于人体的伤害,起到润肺、养肺的作用,从而使人健康长寿。
但是,食用秋后采制的生蜂蜜(养蜂人在蜂房旁现采现卖的“生蜜”)容易发生蜂蜜中毒。蜂蜜中毒的原因与植物花蜜中所含毒的成分有关。植物可分为无毒和有毒两大类,而无毒植物的花期较早,多在春天。而有毒植物的花期则较晚,入秋以后,绝大部分无毒植物花期已过,有毒植物则正是开花季节。此时蜜蜂若采集有毒植物的花粉酿成蜜,多会混进有毒物质——生物碱。人们若吃了这种含有毒素又未进行加工处理的生蜜,可能会出现过敏、气喘、皮肤斑疹或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甚至烦躁、易怒,还会影响睡眠。如购买生蜜,需要了解其产地与采收季节,以免误食中毒。食用时要先熬开成熟蜜,尤其是老年人和婴幼儿,因胃肠功能较弱,肝脏解毒能力差,更不宜食用秋后生蜂蜜。
秋季进补正当时不一定非得肉补
秋天是需要进补的季节,多是以“肉补”为主,所谓“贴秋膘”,动物性食物无疑是补品中的良剂,它不仅有较高的营养,而且味美可口。而在医生看来,肉类不易消化吸收,若久服多服,对胃肠功能已减退的老年人来说,常常不堪重负,而肉类消化过程中的某些“副产品”,如过多的脂类、糖类等物质,又往往是心脑血管病等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
医生提示,饮食清淡不是不补。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因其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已成为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多吃新鲜水果蔬菜也是一种进补。忌无病进补、慕名进补、虚实不分。
秋季过敏性疾病太烦人,一个动作来预防
中医认为肺开窍于鼻。不少人鼻黏膜对冷空气异常敏感,秋天一到冷风一吹,就伤风感冒;还有的人对秋季花粉过敏,鼻咽发痒,喷嚏不断,甚至诱发气管和肺部感染,迁延难愈。
医生建议这些朋友,可以从初秋即坚持冷水洗脸,并按摩鼻部,以开肺窍,有助于养肺。疑为过敏性鼻炎、哮喘者,更应到医院及时诊治。对于每年都固定时间发作的过敏性疾病,要提前1-2个月进行预防性治疗,中医的三伏灸、三九灸就是很好的预防方法。
科室介绍
内二科(呼吸内科)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二科技术力量雄厚,具有高素质的医护人员配置,人才梯队合理,中西医技术全面;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课题20余项。开展了从基础到临床系列的研究,在中医学内科研究领域处于先进水平,取得卓越的成果。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同时,发挥中医药特长,坚持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疾病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内二科开展有纤维支气管镜、肺功能检测、动态心电图等多项专科检查项目。针对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呼吸衰竭、间质性肺病、肺炎等;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律失常、心肌炎、心肌病、肺心病、风心病、心力衰竭、高脂血症等开展了极具中西医特色的临床诊疗实践和研究。
专家介绍
孙志佳
孙志佳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大内科主任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大内科主任
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博士生导师
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博士生导师
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内科常见病,尤其是慢性咳嗽、肺炎、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出诊信息
总院:周三上午特需门诊
总院地址:广州市荔湾区龙溪大道261号
点此可挂号
李俊杰
李俊杰
医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硕士,肺病科(呼吸内科)方向。
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咳嗽、慢阻肺、支气管扩张、肺炎等多种肺系疾病,熟练掌握肺功能检测仪、纤维支气管镜等相关诊疗手段。
供稿:李俊杰|初审:孙志佳
供稿:
李俊杰
|初审:
孙志佳
排版编辑(实习生):林于琳
文字编辑:叶美琪|校对编辑:李龙浩
文字编辑:叶美琪|校对编辑
:李龙浩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