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看这篇就够了(内附详细康复方案)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
是不少人犯难的地方
运动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魏合伟
骨伤康复研究部主治医师、副主任治疗师袁颖嘉
和大家聊聊
为什么要做康复?
前交叉韧带是膝关节重要的稳定结构,而前交叉韧带损伤也是膝关节内最常见的运动损伤。前交叉韧带损伤会引起疼痛、关节不稳定、肌肉无力、本体感觉缺失、功能受限等问题,从而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而且发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风险也会增加。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已经成为前交叉韧带断裂后标准的治疗方法,而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和运动能力的恢复仍存在很大的差异。在骨科康复门诊,仍会有很多术后1年的患者存有步态不良、膝关节活动度不能达全角度、肌肉萎缩、本体感觉减弱等问题。所以,术后正确康复非常重要。
不做康复会怎么样?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经过及时的手术治疗和正规的术后康复训练后,疗效良好,可以恢复大部分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前交叉韧带损伤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若失去了早期修复的机会,常遗留下不同程度的膝关节不稳。不稳定的关节容易反复受伤,加速关节软骨、半月板等结构的损伤,导致肌肉萎缩或创伤性关节炎。常遗留不同程度的关节功能障碍,许多患者被迫因此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手术。
什么时候开始做康复?
很多患者误以为伤筋动骨一百天,在床上躺三个月,活动度和力量自然就恢复了。而在医生看来,如果错过了黄金的康复时期,后面需要更长的时间进行康复。有条件的话,康复应该从术前开始。术前康复可以缓解疼痛和肿胀,恢复正常的膝关节运动范围,锻炼肌肉力量足以满足正常的步态,对患者进行术前心理疏导。
急性损伤的膝关节在进行手术之前,应该是在静止状态下,膝关节很少或根本没有肿胀,有一个良好的运动范围,患者有一个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步态。这样有利于膝关节术后快速康复。
术后一年了,恢复还不太好,做康复还有用吗?
有用,前期康复没有做好,遗留有关节活动受限、肌肉萎缩、疼痛、膝关节不稳等问题,需要及时进行康复治疗与训练,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
我院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的优势
1.手术康复一体化
手术医生与康复治疗师一起共同为患者制定术后康复计划,及时沟通患者恢复情况。术前和术后当天即可康复介入,实现快速康复体系。
2.无痛关节活动度康复
针对术后关节活动受限患者,可使用等速肌力训练系统的被动活动模式,让患者的疼痛可视化,真正实现无痛康复,给患者有尊严、有人文关怀的康复。
3.快速有效提高肌力
针对术后肌肉萎缩、肌肉无力患者,可使用普拉提闭链训练系统、悬吊系统、等速肌力训练系统等现代先进设备,快速有效提高肌力,增加关节稳定性。
4.快速缓解疼痛
针对术后慢性疼痛患者,可使用传统中医药治疗方法,快速缓解疼痛。例如:中药外敷、外洗,辨证施治中药内服,针灸止痛全身调理,关节黏连传统理筋手法。
5.图文并茂的个性化运动处方
患者住院时间短,家庭康复显得尤为重要,多年康复经验设计图文并茂,简单易懂有效的训练处方,让患者更容易进行家庭康复。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方案
阶段1
目标:控制肿胀与疼痛,进行早期运动
时间:0~2周
方法:术后48小时内,进行冰敷或冷疗15分钟,每2小时;72小时后,每天至少进行3次,每次15分钟的冷疗。
【训练1】仰卧下肢屈伸
患者仰卧位,可使用足跟滑动器进行辅助膝关节屈曲,保持在最大屈曲位置,感到绷紧或明显拉伸感时,保持5秒,随后伸直膝关节,重复10次,每天2组。
(目标:
在2周内膝关节屈曲达到90度。
【训练2】
直腿抬高训练
患者仰卧位,收缩股四头肌,保持膝关节伸直,同时将下肢抬高离开床面。
保持在45度1~2秒,随后缓慢下落,每组10次,每天3组。
整个过程同时需要维持骨盆与腰椎的稳定,不要出现骨盆前倾与腰椎前凸。
【训练3】
踝泵
坐姿或仰卧位,往复进行背屈-跖屈动作,全天尽可能的多的进行踝泵练习,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环。
【训练4】
夹球训练
坐姿或仰卧位,两腿内踝处夹一小球,提肛收紧臀肌,用力夹住小球,保持5秒再放松,每组20次,每天3组。
阶段2
阶段2
目标:建立股四头肌控制与功能性运动
时间:3~6周
方法:在佩戴膝关节支具下,进行可承受的负重训练,逐渐过渡至脱离拐杖。
【训练1~4】
所有动作增加至每天3组,目标在6周内膝关节屈曲至少达到100度。
【训练5】
站立位提踵
面对墙壁站立,同时收缩股四头肌,保持膝关节伸直,双脚抬起足跟,在末端保持1秒后,缓慢落下。动作中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支撑墙壁。每组20次,每天3组。
【训练6】
靠墙蹲起
背靠墙壁站立,脚尖朝前膝关节朝向脚尖,足跟离墙15~30cm。
屈曲髋关节与膝关节,缓慢下蹲,直到膝关节屈曲0-30度左右,保持5秒,随后匀速站起。
全程背部贴墙滑动。
每组20次,每天3组。
阶段3
阶段3
目标:正常的步态与肌力训练,恢复膝关节全角(>120度)
时间:7~12周
方法:逐渐过渡到脱离支具,可恢复充分的膝关节屈曲角度,进行正常的跟-趾步态行走。
【训练1~6】
可增加至每组20次,每天3组,目标在12周内屈膝时到达120度。
【训练7】
椅子蹲站
站立于椅子前,缓慢下蹲至臀部接触椅子,然后蹲起还原至站立位。
随着力量增加,可手持负重完成。
每组20次,每天3组。
【训练8】
髋外展内收训练
使用固定器械,逐渐增加负荷,并且膝关节屈曲不要超过90度。每组20次,每天3组。居家训练可使用弹力带或瑜伽球。
阶段4
目标:早期运动训练恢复充分的肌肉力量、心肺功能训练、直线跑动、速度与灵敏类训练。
肌力训练与心肺训练隔天交替练习
时间:13~24周
方法:继续阶段3的训练内容,但需要减少次数与组数(每组10~15次,每天2组)便于进行肌力与心肺训练。
【训练9】上/下台阶,
增加下肢肌力、平衡与本体感觉。
患侧置于一个相对低平、稳定的踏板上,健侧慢慢离开地面,将重心移动到患侧并伸直患侧膝关节。
随后缓慢下落还原。
过程中时刻保持髋、膝、踝对线。
踏板高度从8~25cm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每组10~15次,每天两组。
【训练10】
双腿靠墙蹲
背靠墙壁站立,足跟距墙15~30cm。
患侧重点支撑,逐渐屈曲髋关节与膝关节,屈膝45度。
维持此角度5秒,然后缓慢站直,背部贴墙上滑。
每组5~10次,每天3组。
【训练11】双腿椅子蹲站
站立于椅子前方,屈曲患侧下肢缓慢下蹲,直到臀部触碰到椅子,随后站起还原。整个过程中不要完全坐在椅子上。根据实际力量,可手持负重。每组5~10次,每天3组。
阶段5
阶段5
目标:高阶运动训练
时间:24周之后
方法:恢复平衡训练、旋转类、急停急转等敏捷性运动。
【训练12】
八字绕圈跑
【训练13】
横向交叉步训练
【训练14】
急停训练
以上康复方案适用于单纯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如合并有半月板损伤或其他损伤,详细康复注意事项需要咨询手术医生。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过程,取决于重建时移植物的选择、固定方式、患者的特异性因素所影响。因此,在进行术后康复前,与手术医生进行沟通。
科室介绍
骨伤康复研究部
广东省中医骨伤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康复研究部,是骨研院其中的一个部门。
康复研究部位于龙溪院区住院部十楼,占地250平方米,环境优美,设备先进。秉承骨科康复一体化、中医骨伤科筋骨并重的理念,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传承创新齐发展,致力于骨科康复的医疗、教学、科研。
按照患者康复需求,康复研究部分为三大功能区域,康复评估区、物理治疗区、运动训练区。精准骨科康复,个性化康复治疗,鼓励患者主动参与康复训练。通过系统化康复评估,针对性物理治疗,特色运动训练,让患者减轻疼痛、快速恢复关节功能,早日重回日常工作和生活。
骨二科(关节中心运动医学科)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二科(关节中心运动医学科、筋伤科)是为了适应目前运动型社会和微创医学发展的需求,整合医院原有的骨关节微创专业骨干和技术精英,成立的集医疗、教学、科研及下队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运动医学专门机构。
科室人员梯队合理,拥有主任医师3名,教授1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2名;
博士研究生导师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2名;
具有博士学位3人,具有硕士学位5人。
科室在总院(院本部)住院部9楼和骨伤科分院住院部5楼分设两个病区,共设病床39张。
运动医学科以微创技术和康复手段为特色优势,为广大急、慢性运动损伤患者,特别是广大体育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专业的诊疗与康复平台。
专科涵盖运动创伤、运动康复等专业,技术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致力于运动相关性疾病的预防、诊治和康复工作,为全民健身、各级运动员、各类体育赛事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和健康保障。
拥有国际先进关节镜设备,近年来运动损伤诊治和关节镜技术得到快速提高和发展,成功开展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膝关节、肩关节、踝关节、髋关节等部位的运动损伤,医疗质量高,临床疗效好,社会影响大。
承担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筋伤学》课程,致力于研究肩袖损伤修复后的腱骨愈合机制,承担多项科研课题,发表多篇核心论文。
专家介绍
魏合伟
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
擅长:
诊治各种运动损伤、骨关节损伤、膝关节骨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等,擅长用关节镜微创治疗膝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肩袖损伤、肩关节脱位、钙化性肌腱炎、踝关节韧带损伤、关节软骨损伤和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和运动损伤康复治疗等。
出诊信息
总院:周五上午
总院地址:广州市荔湾区龙溪大道261号
骨伤科分院:周三全天
骨伤科分院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江南西路青竹大街22号
袁颖嘉
副主任治疗师
广州市物理治疗学会理事、骨科康复分会会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冲击波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物理治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广东省康复医学会运动与创伤康复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常委,广州市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分会委员。
广州市物理治疗学会理事、骨科康复分会会长,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冲击波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康复医学会物理治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广东省康复医学会运动与创伤康复分会常委,
广东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常委,
广州市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分会委员。
擅长:
脊柱侧弯、体态不良的纠正型训练,骨科常见疾病的康复治疗、骨科术后康复、运动损伤康复。
从医17年,一直从事骨科康复工作,曾到德国、香港、上海等医院学习先进的康复理念和骨科康复技术,多次跟香港南华、愉园足球队队医学习运动损伤临场处理。发表SCI文章1篇,获实用新型发明专利4项,参与基础、临床和教学各级课题8项。
出诊信息
供稿:袁颖嘉|初审:魏合伟
排版编辑(实习生):王云燕
文字编辑:叶美琪|校对编辑:李龙浩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