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磁共振检查不能少
点击蓝色字体关注我们吧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指功能性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子宫以外的部位出现、生长、浸润、反复出血,继发引起疼痛、不孕及结节或包块。
其中盆腔疼痛是最典型且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痛经、慢性盆腔痛、性交痛、肛门坠痛等;痛经常是继发性、进行性加重。
如何诊断内异症
腹腔镜的组织病理学活检是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金标准。而超声和磁共振作为
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均对该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超声检查无法观察内膜的种植和粘连,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磁共振在诊断内异位症中有较大的优势,尤其是显示病变与周围解剖结构的粘连情况;T1WI脂肪抑制序列,可帮助检测小
的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可和成熟型畸胎瘤鉴别。
内异症的类型
内异症是育龄期妇女的多发病、常见病,平均诊断年龄为25-29岁,青少年中也可见,绝经后妇女中诊断率约5%。内异症病变广泛、形态多样、极具侵袭性和复发性,具有性激素依赖的特点。
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腹膜型:种植于盆腔腹膜和各脏器表面的异位内膜病灶
2.卵巢型:最常见,约占80%,是指发生在卵巢的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巧克力囊肿
3.深部浸润型:指病灶浸润深度>5mm,包括生长在宫骶韧带、直肠子宫陷凹、阴道穹隆、阴道直肠隔、直肠或者结肠壁的内异症病灶,也可以侵犯至膀胱壁和输尿管。
4.其他部位:包括瘢痕内异症(腹壁切口及会阴切口)以及其他少见的远处内异症,如肺、胸膜等
病理基础
异位子宫内膜病灶随雌激素水平起伏,反复出血,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并形成粘连,病变区出现紫褐色斑点或小泡,最后发展为大小不等的紫蓝色实质性结节或包块,这些特征也是MRI诊断内异症的病理学基础。
病例一
女,45岁,发现盆腔包块2年,下腹痛4天。病理:左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
左侧卵巢囊性病灶,内见液液分层并见短T1信号
病例二
女,40岁,下腹胀痛半月,体查发现盆腔巨大包块。病理:左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伴囊壁坏死、渗出及脓肿形成。
子宫左上方不规则巨大囊性肿物,呈多囊形,囊内呈短T1稍长/短T2信号,内见漂浮物,囊壁增厚水肿强化。部分囊壁不光整,周围渗出
病例三
女,38岁,发现直肠病变1月。病理:符合“直肠”子宫内膜异位。
子宫直肠陷窝、直肠中上段肠壁多发结节、肿物,局部黏连结构不清
病例四
女,29岁,发现腹部结节14天;2014年及2017年曾行剖宫产手术。病理:“腹壁”皮下子宫内膜异位。
右侧附件巨大囊实性肿块,壁结节呈菜花样改变位于囊壁后外侧,增强可见囊壁及实性壁结节明显强化
磁共振检查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提供了重要帮助,尤其是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通过术前对病变部位精准定位,制订合适的手术方式,使我们能够正确地管理手术病例,进行术后随访。
图文|陈奕晴
审校|陈小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