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管囊肿“惹的祸” 显微微创“一朝除”
“谢谢张主任,手术做得好、治疗效果也好……”7月8日,康复已月余赵阿姨如期到荆门二医神经外科复查,看到核磁共振结果后脸上堆满了笑容、竖起大拇指。
大小便不畅,竟穿上了“尿不湿”
今年58岁的赵阿姨3年前开始出现大小便不畅,从几天发展到一周才能解一次大便,甚至有时能“憋”个十天半月的。小便后也总是“淋漓不尽”,这让赵阿姨不得不常常穿上“尿不湿”,这对她的正常生活及心理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随着病情的加重,甚至产生了焦虑、抑郁的情绪。
“妇科、泌尿外科的检查不知做了多少次,既查不出什么病,相关的治疗也不见效。”说起这几年的求医经历和病痛的折磨,令赵阿姨不堪回首。直到去年,在久坐或站起来时常有腰腿痛的症状,到医院做核磁共振(MRI)才得以确诊——骶管囊肿。
联想到这些年的大小便不畅,后又出现的腰腿疼痛等所有的症状都指向“骶骨囊肿”无疑。病根是找到了,可治疗之路却并不那么顺利!一段时间以来,镇痛、牵引、抗炎药及一些针灸、理疗等治疗效果均不佳,赵阿姨的尿便障碍依旧,腰腿疼痛也没有缓解。
外科手术治疗或成“救命稻草”——手术切除囊肿,解除其对骶神经的压迫。然而,骶管位于脊柱下段骶椎内,其中走行着大量的神经,形状如“马尾”,承担着包括大小便功能、性功能、下肢运动感觉功能。手术中一旦受损,将导致下肢疼痛麻木、行走困难,大小便失禁等并发症,严重的甚至出现截瘫。
极高的手术并发症、神经损伤风险,让赵阿姨顾虑重重。一次偶然的机会,经外院医生推荐,赵阿姨慕名找到荆门二医神经内科主任张铭。
显微微创术,骶管囊肿“去无踪”
“像您这种情况,早就应该来做手术啦!随着囊肿的增大,‘旧症’日益加重,‘新病’不断出现,生活质量‘每况愈下’,不敢想这几年您是怎么过的……”荆门二医神经外科张铭团队全面评估,赵阿姨症状典型、持续多年且保守治疗无效,都是骶管囊肿“惹的祸”。
制订完善的手术方案、术后护理措施等康复计划……凭借着微创(显微)手术治疗骶管囊肿16年的经验,确保神经功能避免受损的前提下,张铭团队为赵阿姨实施了“骶管囊肿切除术+骶尾成形术”。手术在显微镜下直视进行,精准分离骶神经、剥离并切除囊肿壁、结扎漏口,椎骨复位固定,不到两小时即完成了手术,术中出血仅10余毫升,且周围神经组织保护完好。
埋藏在骶椎管内的“地雷”清除了,赵阿姨尿便不畅、腰腿疼痛的毛病也就“迎刃而解”,术后两周康复出院了。
张铭介绍,囊肿这个概念相信很多人听过,其实就是一种良性病变、一个包块,但是里面的物体是液态的,就像一个“水球”。它可以长在许多部位,长在肝上就是肝囊肿,长在肾上就叫肾囊肿,而长在骶管中的就叫骶管囊肿。
作为神经外科的常见病,骶管囊肿虽然带有一个“肿”字,但不是真正意义的肿瘤。早期骶管囊肿总是“静悄悄”地发生,一般认为与先天发育异常和后天继发创伤、炎症等有关联。经常遇到腰腿痛或排尿困难的患者辗转于骨科、泌尿外科、疼痛科、中医科等科室,或诊断为椎间盘脱出、腰肌劳损、椎管狭窄,或认为是泌尿系统感染造成的,通过针灸、理疗、牵引或微创手术等治疗并不见效,最终在神经外科才确诊。
“良性病≠无症状,随着它越长越大,会对周围的神经产生压迫、刺激骨膜,从而表现出一些临床症状。”张铭表示,骶管囊肿的患病率约在4.6%-13.2%,包括臀部、马鞍区、下肢后部、足外侧的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疼痛、麻木、乏力等)、大小便功能障碍(尿道或肛门括约肌障碍、便秘、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等)及性功能障碍(性交困难、勃起障碍等)。通常早期呈间歇性,当咳嗽、起坐或行走时,上述症状如有所加重,就要考虑“骶管囊肿”的可能了,腰椎核磁共振(MRI)即可确诊。
张铭强调,并不是所有的“骶管囊肿”都需要治疗,无症状或症状并未影响正常生活,给予一些改变生活习惯、避免久坐久站等健康指导和随访观察。而对于“症状性骶管囊肿”,视病情轻重可以选择口服抗炎止痛药、周围神经营养药和物理疗法等保守治疗,以及以解除神经压迫为主要目的的微创(显微)根治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