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一医ERCP胆管金属支架置入术 让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转危为安
从右上腹疼痛并伴有恶心,到眼球壁最外一层的巩膜发黄、皮肤发黄、尿液呈黄色,再到去医院检查结果为肝门部胆管癌并多发转移——年过六旬的喻女士,在经历“没太在意”、“开始心慌”、“有点紧张”和“担心害怕”的曲折开始黯然神伤时,荆州一医消化内科迅速为她实施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经过专家会诊,共同制定最优的ERCP胆管金属支架置入治疗方案,并成功为其实施手术,术后“减黄”效果显著,让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喻女士转危为安。
年逾花甲之年的喻女士,近段时间来总感觉右上腹有些疼痛,偶尔还出现恶心呕吐现象。刚开始自认为是“受了凉”的她,对此也没有太在意,以为穿暖和点以及多喝开水就会好的,谁知接下来眼睛开始发黄、皮肤也开始发黄,小便也呈黄色,开始心慌担心自己身体的喻女士,于是前往荆州一医就诊。
门诊以“黄疸原因待查”将喻女士收入院,抽血检查后发现其肝功能异常,黄疸指数异常偏高。胸腹部CT平扫显示胆囊壁、胆囊管及肝总管管壁不规则增厚,左侧锁骨上窝占位;再经过肝脏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增强+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RCP)检查,诊断进一步明确为肝门部占位,肝内胆管扩张,腹膜后及肝门区多发肿大淋巴结。
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张军立即请肝胆外科、肿瘤科及超声介入科等专家会诊,诊断考虑为肝门部肿瘤并多发转移,继发肝内胆管扩张,可在超声定位下对可疑病灶进行穿刺进一步明确病理诊断,由于肝门部结构复杂,超声下定位难度大且穿刺风险高,可对左侧锁骨上窝转移病灶进行穿刺进一步明确诊断。
胆道梗阻给诊疗出了道难题
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副主任医师张军和他的团队,抱着严谨究真的工作态度,立即请超声介入科对喻女士左侧锁骨上窝转移病灶做了穿刺活检,病理活检结果证实为胆管腺癌。
消化内科再次组织肝胆外科及肿瘤科会诊,认为喻女士为肝门部胆管癌,现已出现多处转移,已失去了手术机会,目前胆管梗阻后出现黄疸,可对胆管引流黄疸减轻后进行放化疗治疗。
为了缓解病人和家属的紧张情绪,荆州一医消化内科医护团队一边耐心开导患者,一边细致地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同时拿出先减轻黄疸,再进行放化疗的方案。
张军经过综合考虑认为,就喻女士目前的情况而言,对其生命威胁最大的就是进行性加重的黄疸,解除胆道梗阻、分流“淤积”胆汁是首要任务,目前胆管引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PTCD,其可出现出血、感染、疼痛及胆瘘等并发症,而且胆汁丢失可影响患者消化功能至营养不良;再一种是经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进行内镜下胆道支架内引流,其可在胆管梗阻段放置支架解除梗阻,是顺应人体的自然腔道进行治疗,无疑创伤更小,而且没有胆汁丢失,尽量提高患者的消化功能,不用长期挂个引流袋在身上,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喻女士来说无疑是最佳选择。
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转危为安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医学上统称为ERCP,是指将十二指肠镜插至十二指肠降部,找到十二指肠乳头,由活检管道内插入导管至乳头开口部,注入造影剂后x线摄片,以显示胰胆管的技术。”荆州一医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张军告诉记者:“ERCP作为一种微创技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并发症少,可反复操作的优点;ERCP技术经过五十余年的长足发展,现可进行胆胰管结石取石,胆胰管置入支架缓解狭窄及进行引流,对胆胰管狭窄进行刷片及活检进一步明确病理诊断从而指导下一步的治疗,已成为当今胰胆疾病重要的治疗手段。”
经过精心的术前准备,荆州一医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张军,为喻女士实施了ERCP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他将十二指肠镜通过口腔插入十二指肠降部,将切开刀插入胆管,并注入适量造影剂进行胆管造影,发现肝门部有一长约2cm狭窄段,于是有条不紊的将狭窄段进行扩张,缓慢释放一根长度8cm金属支架。当支架“落户”在胆道病灶段后,梗阻胆道被瞬间打开,大量褐色胆汁随即流入十二指肠腔内……
术后复查X线片发现金属胆道支架自膨良好,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喻女士转危为安。
其曾经阻塞的胆道狭窄段目前直径已达0.6cm,总胆红素从术前最高时的238.9μmol/L下降至84.8μmol/L。直接胆红素从术前最高时的172.0μmol/L下降至61.8μmol/L,谷丙转氨酶从术前的320U/L下降至171U/L,谷草转氨酶从术前的148U/L下降至82U/L,减黄效果显著。
3天喻女士皮肤巩膜黄染明显减轻,睡眠,精力和食欲都得到显著改善,全身瘙痒皮肤也有了好转。
术后第6天,喻女士就转入到肿瘤科做进一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