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现场】疫情不停摆 起搏护心跳——心血管内科在疫情期间顺利完成2台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
夏奶奶78岁了,最近出现了呼吸困难、胃口变差,家里人带她来同济医院就诊。结果并不乐观,检查结果提示夏奶奶有急性心梗,同时合并有严重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经过急诊处理冠状动脉狭窄并植入临时起搏器保护心率,夏奶奶转入监护病房继续治疗。在心血管内科主任刘学波教授、来晏主任医师和叶梓主治医师的悉心治疗下夏奶奶的情况总算稳定一些。但经过1周的观察发现,夏奶奶对于起搏器呈现依赖的情况,意味着她需要植入永久起搏器保护心跳,但传统的起搏器植入方式需要2小时的时间,并且需要在左侧锁骨下方切开5cm的伤口,术后需要制动、伤口定期换药,这对于夏奶奶来说是个不小的难题:她有阿尔茨海默病,无法配合各项指令,术后不能有效制动,而心梗术后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也给她带来了伤口出血的风险。
看到这种情况,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起搏专业组的孙冰主任医师同患者家属进行了详细的沟通,最终决定为夏奶奶进行新型起搏器--无导线起搏器(Micra)的植入术。无导线起搏器体积非常小,直接放在心脏里,只需要1cm的小切口,出血风险小,而且手术时间短,术后很快即可下地活动,非常适合夏奶奶这样的人群。
但术前常规进行B超评估时又发现了新的难题:夏奶奶是经右侧股静脉途径植入的临时起搏器,这意味着她需要经左侧股静脉途径植入无导线起搏器,这是一个非常规途径,手术难度较大;另外,夏奶奶体型较胖,下肢血管状况很差,股静脉较细,且在手术部位与股动脉有较多重叠,这给穿刺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容易误穿股动脉造成动静脉瘘或大量出血。
同家属充分告知风险及难度后,家属表示相信同济医院的技术。带着家属的信任与希望,在刘学波主任亲自带队下,夏奶奶的起搏器植入过程非常顺利,整个手术耗时不到半小时,术后参数也非常完美。不到3天的时间,夏奶奶在家人的陪伴下已经顺利出院,恢复良好。
另一位患者杜阿姨,听闻无导线起搏器的种种好处,也慕名前来咨询。杜阿姨患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同时也是一位更换过二尖瓣的患者,需要长期口服华法林,同样存在传统起搏器植入的出血风险。孙冰主任对患者情况进行了充分地评估:杜阿姨是有起搏器植入指征的,考虑到她只是间歇窦性停搏,预计起搏比例不高,而且体型偏瘦,植入传统起搏器囊袋易于破溃感染,同时患者因瓣膜置换术不能停用抗凝血药物,有很大的囊袋出血风险,符合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指征。
近日,杜阿姨也接受了无导线起搏器的植入手术,手术由孙冰主任医师带领毛玉副主任医师及解元副主任医师完成。术前术后无需停用华法林,没有导线、没有囊袋、伤痕极小,不到半小时的时间,手术顺利完成。3天后,杜阿姨也高高兴兴的出院了。
上海今年疫情期间,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已成功完成多例永久起搏器的植入手术,其中包括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2例,夏奶奶和杜阿姨都是无导线起搏器(Micra)的受益者。上海市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拥有专业的起搏团队,在刘学波主任的带领下,不断挑战新的技术难度,勇攀最新技术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