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挽狂澜,攻艰克“重”!我院成功救治超重急性呼吸衰竭患者
3月12日深夜,120急救车快速穿行于城市道路,急促地划破静夜之后驶入我院,车上载着的是病危的何大哥,在院前急救员的严密监护下他被送入我院内科ICU。
何大哥转入我院内科ICU时,病情已经非常危重,意识模糊、严重呼吸衰竭、即便在高参数的呼吸机支持下,氧合指数仍不足100(正常人,呼吸空气的条件下,肺的氧合指数在400以上),内科ICU立即启动危重症多学科(MDT)诊疗,呼吸内科、血管外科、心胸外科、ECMO研究室等专家迅速到位,经综合研判,决定给予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处理后何大哥血压较前稳定,但呼吸衰竭仍得不到纠正,3月16日复查胸部CT提示肺栓塞合并严重的肺部感染,ICU团队当机立断,请ECMO小组会诊,ECMO小组快速反应,立即建立V-VECMO辅助循环,何大哥血氧饱和度迅速回升,为后续的救治争取时间。
ECMO建立后内科ICU团队迅速完善纤支镜肺泡灌洗病原学检查并给予调整抗感染方案,经治疗何大哥的呼吸衰竭逐渐改善,3月22日撤除ECMO。
撤离ECMO后何大哥仍需较高参数的呼吸机辅助呼吸,如何让何大哥顺利脱离呼吸机,是ICU团队面临的巨大挑战。本着“全心全意佑护生命”的担当精神,经院内扩大会诊、科内疑难病例讨论及查阅相关文献,ICU团队为何大哥制订了下一步的治疗方案,除了常规的机械通气、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还结合实施俯卧位通气和肺康复训练。
何大哥体重约300斤,导致他的解剖和生理变化,使横膈上抬、功能残气量减少、肺顺应性下降。这些均可导致肺不张、通气-血流比值失调和低氧血症,并且在仰卧位时更严重。而俯卧位通气可促进患者塌陷的肺泡复张、改善通气血流比例及呼吸系统的顺应性,是机械通气治疗的一种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可以说,为何大哥实施俯卧位通气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也是有大量文献支撑的。而肺康复锻炼,主要通过神经肌肉电刺激预防肌肉萎缩和静脉血栓,膈肌起搏器和呼吸训练改善呼吸功能,增加潮气量;主被动关节活动训练维持关节的活动度,预防关节疼痛和挛缩等等。
然而知易行难。平时护理一个体重普通的病人1至2名护士就足够了。对于何大哥这个重达300斤的“重量级”患者,连翻身、清洁等基础护理都得需要4个护士才能完成,难度可想而知。如果要实施俯卧位通气和床边康复训练,更是难上加难。ICU团队迎难而上,通过谨慎考虑,制订了周密的俯卧位通气实施方案,整个流程的实施,需要8个医护人员通力合作才能完成!该方案既保证了患者的安全,也避免实施过程中医护人员的损伤。虽然在实施的过程中,医护团队须花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但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高度重视,准时到位,在组织者的号令下,在做好相关防范措施的同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保证每一次操作顺利完成,且无相关并发症(如压力性损伤、非计划性拔管、误吸等)发生。
通过8次俯卧位通气和每日的康复锻炼及一系列的精准治疗,何大哥病情逐渐好转,4月2日拔除气管插管,4月5日转至普通病房,4月14日完全康复出院。出院前何大哥的家属送来锦旗,表达了对ICU团队的感激和谢意。ICU团队挽救的不仅仅是一个患者的生命,还有患者背后的整个家庭。
该名患者的成功救治,离不开医院多团队的协作,离不开ICU团队科学严谨的诊疗方案,离不开医护人员的不懈努力、悉心照护和敢于负“重”,更离不开家属的全力配合。
中山市人民医院编辑部
作者:内科ICU阮宗发、滕竹红
编辑:宣教科
一审:李建伟
二审:黄晓星、林茹珠
三审:郭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