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要大声说出来~
“让你醒就醒,让你睡就睡”
也许这是麻醉医生给大家的基础印象,
但是,麻醉的内涵其实还有:
镇!痛!
很多人都怕疼,然后又不想让人知道
(没错,正是在下~)
我院临床麻醉中心疼痛科主任阮祥才主任医师提醒到,别害羞!对疼痛的畏惧每个人都有,只有勇敢说出疼痛、积极面对疼痛,才能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病情,更好为患者们缓解疼痛。
“中国麻醉周”是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CAA)和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CSA)定于每年3月的最后一周为“中国麻醉周”,用以提升公众对麻醉学相关知识的认知度、确保围术期安全、改善患者诊疗和围术期舒适度、加速术后康复等。
2022年3月28日至4月3日
迎来第五届中国麻醉周
今年的主题是
敬畏生命,关注麻醉
——无我,手术曾经痛苦难耐;
有我,安全无痛得以保障!
疼痛都有哪些?
在现代临床中,疼痛呈多样化。当身体出现炎症、损伤时多发生急性疼痛,对神经损伤风险较高的大型手术后,更易发生中到重度的慢性疼痛。
“提倡患者勇敢说出‘痛’,只有说出来,让医生了解,才有办法解决。中华文化提倡坚强,公众对于疼痛的疾病知晓率极低,造成病情拖延、延误治疗。”阮祥才表示,有意忽略疼痛不利于恢复,术后剧烈疼痛可能会引发并发症,不仅延长住院时间,还会增加医疗花费,而慢性疼痛会延误康复,导致抑郁、焦虑、失眠等……
“不是每个人都是关二爷,都能刮骨疗伤呀”,阮祥才表示。
微创+多模式镇痛,高效缓解急性疼痛
急性疼痛多出现于手术过程中,微创手术与麻醉的结合可以很好干预,从而降低痛感,甚至达到无痛。
当前大家所熟悉的微创手术降低疼痛的根本原因是降低手术创伤,减少创口,并不等于无创。但相比传统手术,已经大大进步了。
传统手术对损伤组织面积较大,导致伤害性刺激反应增强,心、肺、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从而引起焦虑、失眠、恐惧等情绪干扰,反过来增加疼痛的程度。
“微创减少手术创面,麻醉可以让患者安心度过手术”阮祥才补充道,微创+无痛相结合方法已经普及,例如在辅助生殖过程中,很多女性朋友们因为害怕不孕症治疗手术中产生的疼痛,出现过度紧张和敏感,不利于治疗有效进行。其实,简单进行静脉麻醉就可以实现无痛取卵和宫腔镜检查,实现轻轻松松地步入怀孕阶段。
他指出,就我院而言,微创腹腔镜技术已十分成熟,胃肠外科在解剖平面、入路和系膜发育发展等方面都有着十分丰富的临床经验,帮助广大患友减少了手术创伤和相应疼痛。
在加快康复外科的理念推动下,我院的术后疼痛管理正经历着不断的发展与变革,开始推行多模式镇痛和预防性镇痛,积极减少阿片类药应用,促进患友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尽早恢复饮水和进食。
据麻醉医学中心、疼痛科陈冬婷主治医生解释,多模式镇痛是指联合应用不同镇痛技术或作用机制不同的镇痛药,作用于疼痛传导通路的不同靶点,发挥镇痛的相加或协同作用,又由于每种药物的剂量减少,不良反应相应减轻,从而加速患者快速康复。
如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恰当使用和神经阻滞的推广应用,都有助于实现多模式镇痛,可以在增强镇痛效果的同时降低阿片类药的用量,从而降低镇痛不良反应,改善患友的术后体验。
多学科联合诊治,攻克慢性疼痛
有朋友就有疑问了
那慢性疼痛是怎么出现的呢?
“慢性疼痛往往不是突如其来,如果术后急性疼痛不能在初发时有效控制,就可能会迁延为慢性疼痛。”
那哪些患者容易患慢性疼痛呢?
据相关资料显示,30岁-45岁、体重过大、术前有吸烟史的患者容易出现急性疼痛,又更容易发生术后慢性疼痛,其中女性较为敏感,也是多发人群。
此外,术前疼痛严重、疼痛灾难化认知和焦虑抑郁等均与术后急慢性疼痛相关。
阮祥才表示,慢性疼痛需要麻醉、疼痛、康复和精神心理等多学科团队协作,通过整合各科室的优势资源,细化疼痛,制定更优治疗方案,推进术后慢性疼痛的精准化、规范化管理,从而改善手术预后。
我院还在术前积极心理疏导,缓解病人紧张焦虑情绪、鼓励病人戒烟,减少阿片类药物,引导大众树立科学镇痛理念,造福更多的手术患友,以期进一步减少术后急慢性疼痛的发生。
本文指导专家
疼痛科阮祥才主任医师
麻醉医学中心疼痛科主任、临床麻醉科副主任(兼)、手术麻醉中心副主任(兼)
疼痛科主任,主任医师,广东省医学青年杰出人才、广州市医学重点人才,医学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曾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和德国罗腾堡地区医院研修,从事疼痛医学临床相关的研究,主持三项、参与五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医疗特长:擅长慢性疼痛疾病的诊断,以及吗啡泵、三叉神经球囊压迫和射频等微创介入手术。
学术任职:广州市疼痛医学分会主委,广东省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疼痛医学分会、疼痛医师分会和医院协会疼痛科管理专委会副主委。
出诊时间:周一、周三上午
感谢麻醉科陈冬婷主治医师对本文的支持
内容来源:中山六院
图/图蜗创意、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