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了,我就抱着他骨灰回家!”有这份信任,医生拼了!
2020年12月的一个上午,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骨科桑宏勋教授正在出门诊,忽然手机响了,是一个西安的电话。
桑教授顿时感到有点亲切。西安,那是他战斗了26年的地方。
“请问是桑教授吗?”
对面是一个陕西老汉略显颤抖的声音。桑教授一听,就知道是谁了。
老王!
13年前,在西安的西京医院,老王儿子患了严重的脊柱侧弯,就是他和团队做的手术,难度很大,他们至今历历在目。
“桑教授,我儿子又出事了。这次请你一定要救救他!”
一个电话他保存了13年
两个月前,在天津打工的老王,因为儿子一通电话直奔回西安老家。
爸,我生病了!
原来,儿子脖子上长了瘤,两个月的时间,就从鸡蛋大,长成了拳头大。
头晕脑胀、四肢乏力、手麻随之而来,多动几下就胸闷气急,200米的路都走不了。
在当地医院,他们做了详细检查,明确了是神经性纤维瘤,高度怀疑已恶变。手术风险极大,有可能下不来台。
老王不信,带着儿子辗转外地知名医院,专家给出的意见是:风险太大!只有实在不行了,危及生命,才会冒险开刀。
亲戚朋友都劝他放弃,把儿子带回家,该吃吃,该喝喝,多出去走走。但老王不肯:
“就算走,我也不能让娃带着瘤子走!”
老王和儿子的感情,旁人无法理解。儿子8岁时,他和妻子就离了婚,两父子相依为命。
儿子算是命途多舛,因为神经性纤维瘤,17岁脊柱重度侧弯,30岁长大肿瘤,得亏老父亲不离不弃。
老王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每次有人介绍对象,儿子都说不要。“他自己肯定是查了资料,知道这个神经纤维瘤病会遗传,怕拖累人家女方,怕遗传给孩子……”
绝望之际,儿子突然想到:
爸爸,我们去找桑叔叔吧!
对啊!老王眼前一亮,13年前,儿子严重脊柱侧弯畸形,就是桑教授主刀做的手术,自那之后,老王就一直保存着桑教授的电话。
老王马上跑到西京医院,却被告知,桑教授到深圳去了。
怀着最后一丝希望,他拨通了桑教授的电话,幸好,号码没变!
电话那头,桑宏勋听完大概情况后,说了一句:
你来吧,我们想办法给他治!
听到这句话,老王不争气的老泪直往下掉,他对儿子说:“走,找你桑叔叔去,13年前他能救你,这次也一定可以!”
“失败了,
我就抱着他的骨灰盒回老家!”
入住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骨科时,老王儿子脖子里的肿瘤已经长得非常大,气管、喉结都被顶到了左边。
肿瘤从颈椎里的脊髓神经根长出来,压迫气管,向下一直长到胸腔,顶到右侧肺脏。
从大脑连接全身的神经,都要经过颈椎,肿瘤长在这个关键位置,真是握住了命运的“咽喉”。
如果不理它,会有什么后果?
一来,肿瘤会越长越大,严重压迫到神经、血管,导致上肢和颅内缺血,最后可能偏瘫。
第二,它是恶性肿瘤,可能会转移,一旦扩散,不可收拾……
要摘掉它,又有多难?
肿瘤长的位置很刁钻,周围是重要的大血管,稍有差池,就会血管破裂,血涌如潮,即使侥幸抢救回来,也有可能成为“植物人”。
肿瘤所在的位置“神经丛生”,这些神经可不像血管那样切断了还能再连接起来,一旦损伤,要么肢体残疾,要么将来呼吸、心跳控制不好,连喝水、说话这些日常基本动作也无法完成。
这个肿瘤还很大,切除后有可能气道塌陷,甚至还需要切除部分肺脏,重建胸廓。
总之,要想安全“剔”出来,犹如虎口拔牙,稍有不慎,非死即残!
面对这样一场大手术,纵然身经百战的桑宏勋也是亚历山大。
术前一天,他把老王叫到办公室:
“你现在反悔还来得及。”
老王摇摇头,说了一句:
“失败了,我就抱着他的骨灰盒回老家,瘫了,我就养他一辈子,哪怕要饭,有我一口吃的,就有他的一口吃的。”
“恩重如山,再造生命!”
老王给了桑教授团队莫大的信任,桑教授团队也全力以赴,把能用的高科技都用上了。
他们先用3D技术精准重建了肿瘤和周边组织,按1:1的比例3D打出来。肿瘤长啥样,包住哪些血管、神经和内脏,这下都一目了然了。
然后,通过手术模拟系统,医生演练了无数次手术步骤,对每一个步骤和细节进行模拟,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一一制定详细的应对方案。
术前,骨科邀请12个科室的专家进行两次全院大会诊:
胸外科、心外科、普外科、影像科、颌面外科、耳鼻喉科、麻醉科手术室、超声科、病理科、输血科、肿瘤科……
第一次会诊,老王忐忑不安地在会议室外等候,生怕专家们说救不了。第二次会诊,桑教授邀请他进去一起听,尽管已经有了很多的心理准备,当场听到这些巨大的手术风险,老王心里还是直发抖。
倒是儿子,术前那段时间,一直在训练用左手吃饭,“万一手术后右手残废了,左手立马就能顶上。”
为了预防大出血,普外科王元喜教授提前一天对一些血管进行阻断。手术室备了1万多毫升血,一个30岁的人,全身的血大约是4000毫升,够换两三次了。
经过半个月的准备,手术安排在12月15日进行。
手术当天,老王早早起来,为儿子刮胡子,父子俩轻轻地抱了一下,儿子说:“爸爸,你去看个电影吧,看完我就出来了。”
老王什么话也没说,把儿子送进手术室,就坐在外面等。
这台手术,骨科和胸外科等科室联手。
医生们戴上MR眼镜,MR就是混合现实,既能看到真实的手术视野,又能把电脑里重建的3D影像投影,透过它,虚拟的肿瘤和周围骨骼、神经、血管、内脏等,都能看得真真切切。
戴上MR眼镜后所呈现的画面
虚拟的用来导航,看准了,瞄好了,再对着真实的下刀。
比如说,医生将指示笔放在患者的皮肤表面,通过眼前的3D图像就能知道皮肤下面有哪些重要神经血管,避免切错。
但有了高科技导航,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
“下刀”时,你必须争分夺秒!
因为切肿瘤时,要同时离断颈内动静脉和锁骨下动脉,这意味着身体“停水”——血液供应被切断了。
必须在1小时内切完肿瘤、重建血管,否则右手很可能坏死,得截肢,大脑也会因缺血而大面积损伤。
麻醉科主任刘友坦团队全程守护。
·在气管严重受压情况下,通过可视双腔插管技术实施肺隔离,保持左肺通气,保证气道通畅
·右颈部大血管受压血流受阻,则通过监测脑氧、脑电波和中心静脉压,实施脑低温进行脑保护
·实施高级血流动力学监测,保持容量平衡和循环稳定
·保持体温内环境稳定,把创伤应急降到最低
重压之下,内心更要保持平静。
医生们通力合作,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先把肿瘤完整切出来,立即用7厘米的人工血管重建右侧锁骨下动脉,恢复了右上肢的血供,再吻合修复重建颈内动静脉。
同时,仔细地分离保护了臂丛神经和迷走神经,保证了右上肢的感觉运动功能。右侧膈神经由于完全被肿瘤包绕侵袭,只能忍痛切除。
最后,再将打断的锁骨和胸骨进行连接和钢板固定。
每个步骤,都干净利索。
从早上8点多进手术室,直到下午4点,骨科主任桑宏勋才下台喝了第一口水,4点半,胸外科主任张建华被强制下台休息,骨科副主任樊晓海和副主任医师李匡文则一直奋战到手术结束,足足12小时。
而老王一直守在手术室门外。
他想跪在手术室门口,又怕影响其他患者家属,也怕影响医生,就一直不吃不喝地等在那。
得知手术成功的那一刻,他瘫坐在椅子上,眼泪再也止不住:
“我就知道,桑教授救了他第一次,一定能再救他一次!”
手术很成功,医生准备的1万毫升血,只用了2200毫升,一直待命的心外科体外循环团队,也安静地撤离。术后,老王儿子被送进ICU观察1天后就转回普通病房,目前正在顺利康复之中。
老王也知道,神经性纤维瘤是基因导致的疾病,按照目前的医疗技术,仍然很难治愈,但是,摊上了就得面对。
最难的已经跨过去了,还有什么好怕的?
老王儿子的人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是他已经有了一个最宝贵的“护身符”:信任。
面对严重的疾病,病人可能会迟疑,家属可能会逃避。医护人员,反而是最想救回你的人。
没有一个医生,不希望自己的病人好起来,没有一个术者,想看到病人下不来台。
但医疗都是有风险的,唯有你对团队全心托付,他们才能全力以赴。
“病人这么信任,我们才能没有后顾之忧,专心救人。”
——南方医科大学骨科主任桑宏勋
“我是他父亲,我只能给他一次生命,桑教授给了他两次,任何感谢的话,都太轻了。”
——老王
哪有那么多奇迹,你刚好信任,我刚好专业,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