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武汉市第四医院王俊文副院长获评“第五届白求恩式好医生”
近日,2021年第五届“白求恩式好医生”及“白求恩式好医生提名奖”名单公布。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王俊文副院长获评“白求恩式好医生”!
本届评选全国有217名医生获得“白求恩式好医生”称号,78名医生获提名奖。湖北省仅8名医生获奖及提名。
据悉,白求恩精神研究会、中国医师协会自2016年起联合举办推荐宣扬“白求恩式好医生”大型公益活动,旨在纪念和宣扬白求恩同志的崇高职业精神。该评选要求候选人理想坚定、对伤病员极端热忱、对工作极其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科研或医疗技术水平需在全国医疗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力。
稳、准、快的四肢重塑巧匠
仁、智、信的火线白衣卫士
——记武汉市第四医院骨科主任王俊文教授
一个要求严苛、步步精准的骨科医生,在无影灯下总是让同事们不由得凝神聚力、惊叹不已;一个仁心仁术、不苟言笑的一线卫士,在各种医疗突发状况面前,总是镇定自若,身先士卒,满心考虑的都是患者和同事。曾在地震来临时守护手术台与患者共进退;也在爱人被抢救时强忍牵挂抢救其他患者;在新冠疫情肆虐时,持续奋战一线,靠着敏锐的判断力和雷厉风行的执行力,他成为在疫情风暴中守护患者的“红眼船长”,他就是武汉市第四医院骨科主任——王俊文教授。
王俊文同志,现任武汉市第四医院副院长、骨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关节学组膝关节外科工作组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关节学组骨关节炎工作组委员,湖北省医学会骨科分会副主委,武汉医学会骨科分会主委,武汉市骨科医疗质控中心主任,华中科技大学江汉大学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骨科》杂志编委,《中国矫形外科》杂志通讯编委,《中华创伤骨科杂志》审稿专家。获武汉市优秀共产党员、武汉市抗疫先进个人称号。
“快刀手”也是“创新家”
开辟手术“新路径”,研发手术“新材料
胫骨平台骨折,是骨科经常面临的难题,常见于车祸伤、高处坠落伤等高能量事故,骨折周围被大神经血管包绕,手术中的伤处显露都成问题,更不谈接下来的治疗。而胫骨平台复位不好,会带来一系列后遗症,比如下肢内外翻畸形、伸屈活动受限,极大的降低生活和工作能力,致残率很高。王俊文教授从2007年开始,就投入大量的精力,从标本解剖、生物力学测试等方面探索出路。
“一项技术,如果只能少数人掌握,其他人没法学会,这不是一个真正的好技术”,王俊文教授总是用这句话来要求研究团队,大道至简才是我们追求的境界。这才有了后来的“胫骨外髁截骨技术”,利用这种“开盖”技术,大大的降低了骨折暴露复位的难度,很快这个方法就被《中国胫骨平台骨折研究小组》收入其中,并在国内广为人知,大大的降低了这种损伤的致残率。
王俊文教授的手术风格是稳、准、快,要做到这样又快又好,需要有完善的术前计划、熟练的团队、精良的装备。后者并不是说有就有的,由于早期骨折内固定的原理、设计都是来自于欧美,很多钢板的数据也是来自于欧美人种,经常就会出现型号不匹配的情况。王俊文教授率先提出,要设计中国人自己的钢板,带领研究团队收集中国人数据,并针对特殊类型骨折、特殊部位设计出个性化的钢板,解决了很多以前无法克服的难题。目前已经申请专利量产的胫骨平台前内侧关节缘解剖型钢板在临床运用中大显身手,得到广泛认可。
“开刀匠”也是“艺术家”
与机器人“共舞”,携3D打印“共绘”
积极的拥抱科技,掌握先进技术是王俊文教授骨子里的个性。
当湖北省第一台骨科机器人手术开展时,很多人都惊叹科技的魅力,却不知王俊文教授私底下做了大量的前期学习,才能有精彩的“台上一分钟”,也要得益于他大胆引进机器人的远见和魄力。如今,骨科机器人已经在武汉市第四医院完成超过了150台手术,这些手术,都是以前耗时特别长、死亡率很高的手术,在“科技+人”的组合下,创造了一个有一个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代表着一个生命、一个家庭、一个希望。
3D打印技术可以用3D喷绘技术体外重现手术部位、周围神经血管毗邻、手术方向及角度等,可以在体外模拟手术方式,充分利用影像数据服务临床。自2013年开始,王俊文教授就将3D打印技术引入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从骨盆骨折、踝关节骨折再到3D打印导板技术、复位导板技术、旋转导板技术、以及3D打印人工关节、支具、鞋垫等,并发表了第一篇国内3D打印人工关节的临床疗效报道。
正是王俊文教授这种积极拥抱科技的态度,让更多的先进技术能够在湖北大地开花结果,也因“共舞”“共绘”的包容和融合,让湖北的骨科技术走在国内前列。
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
取舍间彰显医者本色
每一次取舍间,总是将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这是王俊文教授的真实写照。有一年的冬天,冰雪天持续很久,摔伤骨折患者特别多,为了患者能得到及时的救治,王俊文那段时间就住在医院里,每天的手术都是排得满满的。有一天下午正在手术台上的他,接到医务处的电话,告知他的爱人食物中毒在抢救,从晴天霹雳到取舍抉择,王俊文就花了几秒钟,果断的做出决定,派科室护士长赶去急救室,全权代表他协调各方面抢救力量,而他自己则全力以赴继续完成手术。等到手术结束,王俊文赶到急救室,爱人已经抢救过来,他只能守候在旁边满怀着自责。
2008年汶川大地震当天中午,王俊文正在做一台腿部骨折手术,突然地震,手术室里震感非常强烈,地板如同席梦思一样软绵绵的,在武汉从未经历过如此场景的大家吓傻了,惊叫声、呼救声乱成一片,王俊文停下手术,牢牢的抓住手术床,不让手术床移动,吩咐医生们赶紧稳住周边的仪器、输液架等,以免倒塌砸到患者,然后让护士们赶紧撤离,直到第二波震感过去,大家才松了一口气。事后被问及此事,王俊文总是说“最无助的是患者,被麻醉躺在手术床上,无法动弹,如果医生也跑掉了,他怎么办,职业不允许我们逃跑!”
没过多久,汶川地区的伤员运送至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其中,有一名下肢气性坏疽的伤者,下午刚做完手术的他,还没来得及喘口气,主动请缨。因为气性坏疽发展迅速,不尽快手术,死亡率高达50%,并且对于医护人员也有一定的传播风险。王俊文带着一名助手,穿着笨重的防护装备,对患者下肢腐烂的伤口进行清理手术,历经两个多小时,才将患者的伤口彻底清理干净,脱下防护服的他,早已经浑身湿透。这才想起来,说好的他接女儿幼儿园放学的,又爽约了。未来得及吃晚饭,又去病房一一查看伤员,直到深夜,才把50多名伤员的病情统计摸清,这也确保了这些伤员都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都得到了及时科学的治疗,也包括这名气性坏疽患者,保住了生命,也保住了腿,每每提到武汉,这名患者都是热泪盈眶的念叨王俊文教授救了她。
一线战士,也是“红眼船长”
抗疫战争中绽放先锋本色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武汉市第四医院第一批被政府确定为收治医院,担任党委委员、副院长的王俊文,凭着多年临床历练的经验,带领着大家以昂扬的斗志投入到抗疫战争中,他就是大家心目中的压舱石,他的判断他的情绪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按照上级要求,古田院区门诊、住院部必须于1月25日开始收治新冠患者。1月24日,开紧急协调会,医院制定了门诊、住院部的改造方案。此时此刻,在王院长眼里,工作不分你我,跟疫情相关的事就是自己的事。清退患者、规范院感流程、调整门诊布局、细化就诊流程……只要他想到的,他就要去指导,安排有序,忙而不乱。当晚他一直坚守在门诊,直至凌晨改造完成,迎来次日医院顺利开始收治新冠患者。
多方筹措、统筹调配,驻守医疗防护阵地。1月21日,在得知医院成为定点医院后,王俊文以高度的职业敏感性,连说四个“马上”,要求并组织设备科、医务处、护理部、院感办、公共卫生科、总务科等部门制定防护用品领用流程,并做好台账。1月25日,医院开始收治新冠患者,王俊文就以设备科库房作为自己的工作场所,转辗武胜、古田院区,连续84天坚守,不知道熬了多少个无眠之夜,满眼的血丝,同事们叫他“红眼船长”。
医疗防护用品,是医护人员的盔甲,是抵御新冠病毒的防线。防护用品匮乏,他找亲朋、找上级部门寻求帮助;库管病倒,他调集骨科医生增援设备库房;电梯故障,楼上楼下都有他搬货的身影;病区陆续开放,他坐阵指挥,统筹调配。在他的指挥下,设备科为全院一线医护人员使用正规的医疗防护用品提供了保障。连夜奋战,慎重把关,上报疫情无延误。及时上传每日疫情报表也是王院长负责的重要工作。他每天凌晨都要对工作人员上报的相关数据进行认真审核,保证数据严谨,为全国疫情统计提供准确信息。
凝心聚力、稳步推进,率先带领骨科全复工。5月初,在疫情稳定,可以复工复产的情况下,作为武汉市骨科专业的主委,王院长带领骨科率先恢复门诊、病房,使大量因疫情影响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的骨科患者得到救治。在他的安排下,根据患者收治情况,骨科病区从多个专业合组到有序分离,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骨科在全市率先恢复到疫情前期的服务水平。
就是这样一个专业上精益求精,永远将患者放在首位的骨科专家,就是这样一个身先士卒,每一次都能临危不乱,火线救援的白衣卫士,用他的汗水和付出,为同事,更为患者,撑起一片蓝天……